概况
人是感情丰富的,可以对现实汇总的事物产生自我判断的。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并非自己“由内而外”的自发产生,而是经过外界诱导因素激发。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布局相应的场景,从而使群众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这种营销行为,我们通常称之为心理学营销。
谈到人性的弱点,没有什么比心理学更具有代表性了。
在如今的营销市场里,利用营销心理学催生出来的营销行为,总共分为四类(或有缺漏,还望补充):
1、贪:人性是爱贪小便宜——免费营销
2、性:食色,性也,通过诱导或者暗示激发人类本性——低俗营销,其他还有暴力、哗众取宠、装疯卖傻、重口味内容等(一般不可取)
3、乐:任性的惰性,更习惯通过简单愉悦的方式获得自我满足——游戏化营销,利用游戏吸引人的手段
4、恐:人生最大的弱点,恐惧——恐慌营销
具体分析及案例
一、贪:免费营销
1、损失厌恶:展现消费者最想看到的,隐藏消费者厌恶的
支付金额——产生损失心理,厌恶态度——免费赠送,抵消损失厌恶心理,促进购买
免费活动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影响:
①不知不觉额外支付更多金额;
②刺激消费者忽略原有的消费选择;
③使商家收获更高的注意力。
作用:
①诱导消费者选择,让消费者按照商家设计的方案进行购买。
②让消费者购买更多本来就需要购买的产品,从而使商家扩大销量
③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加曝光量
案例:
1)超市促销,消费满xxx赠送xxx,
成功的原因是日常需要产品,属于消耗品,多与少并不会阻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2)同样的商品排列在一起的时候,有赠品的更容易被人选择,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3)人们对于食品质量要求较高,但是如果有免费赠送的诱惑,很可能会忽略最开始的消费原则
2、诱饵效应:投之以诱饵,报之以大鱼
买过之后的产品价值超过原来的支付金额
诱饵效应就是折扣或满减,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自己赚了的情绪,让他们觉得多出来的那些东西是免费得来的。
诱饵效应的作用:
①让消费者在价格对比的过程中,产生“免费”获得的情绪,从而购买更贵的产品
②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与产品产生互动,收获成就感,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更强烈的拥有感
③让消费者在看到优惠活动的时候,尽可能的将注意力放在完成优惠任务上,使消费者的购买观念从“今天打算买什么”到“什么东西是能用的上的”方向转变(凑单满减)
案例:
1)同样的事物,人们会因为参照物的不同,产生强烈的反馈。
例如60km/h是快还是慢?从20到60跟从120到60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参照物是不一样的。
2)中间差值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
2块钱500ml装和2.9元1L装的怡宝,消费者往往选择后者;满199-100的时候,消费者会凑单到199以上
3、互惠心理: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
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对于群众赠送一些“小恩惠”,可以更好的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也更好的帮助企业传播品牌。
日常小案例:
超市免费试吃;商场免费试妆;大街上免费发奖品
作用:
1)免费(互惠心理)让消费者降低心理预期要求,从而更容易觉得产品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满足体验;
2)免费用过之后会产生不好意思的心理,从而在道德上更容易购买;
3)免费尝试过后,消费者会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些“恩惠”,基于互惠心理,人们会促使自己购买商品
4)品牌传播上,免费的礼品赠送或者商品体验,可以快读为品牌积累口碑,毕竟拿人手短;
5)企业可以获得“低投入,高回报”的营销收益。
典型案例:
网易云音乐17年策划的“音乐加油站”活动:免费提供100台装有自己APP的ipod touch给路人免费借用,借用者不需要登记任何信息,只需要在下班时归还原处即可。
结果:
第一天归还81台,第二天归还62台,活动结束时共收回38台。
活动传达的讯息:
1)通过免费借听的活动营销,来吸引群众,从而打开自身的品牌知名度;
2)通过这种“分享”和“音乐”为主题的活动,成功向群众传达了自身所要打造“分享”的品牌理念相吻合;
3)就是通过无需任何凭证的“借听”活动,从而来验证市民诚信,通过检验诚信的这个过程,让自身的主打的“发现”品牌理念得以传播,并在这种无偿的“借听”活动中,通过群众的不诚信,从而在群众心里传达自己“值得信任”的情感讯息。
效果:
1)通过免费试听,吸引好奇者前来围观,首先让自己的品牌在小范围内开始传播;
2)通过免费使用有价值的ipod touch来试听网易云音乐,并且不需要填写任何身份讯息即可直接拿走设备,这让爱占小便宜的人,心动不已。同样的,也让守信的试听者感受到了企业的大气。
试听者在免费享受的同时,心理已经将网易云的“恩惠”记在心里了,在后续的过程中,那一批试听人群,无论是否归还iPod touch,都一定是网易云的忠实使用者。
4、从众效应:一方宾客齐聚,四方应者云集
用免费的噱头吸引第一批种子观众,然后让种子观众自发的聚集新观众,随后产生营销行为。
作用:
1)有自传播能力,聚集人群,良性循环;
2)从众状态下,消费者判断能力下降,容易产生跟风行为;
3)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别人都买,肯定都没问题”的错觉,容易产生产品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