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陌生人的破冰、争执、妥协的身份扮演“


一、


群面,号称应届生最害怕和套路最多的面试形式。我跟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参加群面都是懵逼,瞎发言到后来知道有身份角色,再到后来,也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起码在别的经验帖里是没看过。渐渐地,也开始帮一些同学当一下模拟群面面试官,分享一些自己的技巧和方法论;


当然为了完整性,会举一些完整的例子,进行拆解和应用,当然可能有更新颖的题目类型出现,欢迎大家留言区讨论呗


二、


关于群面,首先要强调的就是面对不同行业类型、公司企业、岗位要求、甚至是面试官的喜好,呈现出来的通过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只能说在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论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群面通过率。


举个例子,一些快消和国企会比较喜欢扮演好传统角色(leader、timer、reporter等)之类的同学,这一类企业更多关注是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大家的表现,例如有没有照顾其他同学呀,有没有把握好时间呀之类的;而互联网企业则可能会喜欢能说出可行性高的、有创新的、一切围绕课题怎么解决的同学;管培生群面可能更喜欢有领导力,能组织一个“临时团队”的;市场营销、产品运营可能更喜欢点子多的,有积累的同学;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分成三个方面去分享我对群面的看法和一些方法论,分别是关于群面的意识、形式/内容角色以及解题的方法论。


群面是很玄学的,影响一场群面的因素会有很多,正如上边所提及到的行业公司岗位面试官要求等维度。但至少只要你不是全程沉默,杠精,跑题乱带节奏,都是有一定概率能够通过的。关键就取决于是否合适和匹配;


对于事业单位乃至国企等,他们会更喜欢一些社会类的问题,这个时候天马行空的点子不如准确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外企等,宝洁八大问的精髓也差不多是群面的筛选标准;一些销售驱动的企业则会设置现实问题,例如提高店铺的销量或者设计一个店铺;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围绕问题去展开,最后的结果是解决方案,所以没有解决方案的讨论是失败的,很容易全军覆没。


抛开筛选本身而言,群面其实是一个拓展人脉性价最高的渠道。大概率都是未来的同行,多认识些优秀的大佬,说不定跳槽还可以内推,顺便解决一下单身问题,介绍些资源和多些合作机会。


而且面试后主动建群,得知筛选结果,也能知道这场群面的通过标准是什么,自己当时的表现还差了些什么。当然也可能跟简历和经历有关系,所以有时候觉得群面又是给自己一次展现的机会。(尤其是没啥相关经历)


尽管在群面中,你们是一个团队,但是决定你能否通过的还是面试官,所以从一开始主动跟面试官打招呼以及最后的感谢都是很有必要的,你的观点和表现也顺应照顾一下面试官,让他注意到你,最好的位置就是面试官的对面或者旁边啦。抢不到也没那么重要啦,说不定面试官喜欢转圈圈。


作为一个一天面试近10场,近100人的群面面试官,难免很难立即抉择,而你在群面中的草稿纸其实也有可能成为你的加分项。思考的框架,对队友的观点选择、迭代的记录都像是录音一样,记录着你的群面细节。当然面试官希望你们拿走的也不要把人家当清洁人员。最好的结果就是简历+写着名字的草稿纸。而这都是为了给面试官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怎么提升群面水平呢?模拟和复盘是最实际的途径。多跟不同的人,但要同行业&类似岗位(岗位相差太大会导致群面质量不高)模拟群面,邀请有经验的大佬担任面试官,在每一场结束中,主动询问自己的表现评价,以及相应大家的提升建议。结合自己的复盘,能清晰写下来的总结比空想更准确和深刻。这足以帮助你逐渐战胜对群面的恐惧和把握到群面该有的节奏和表现。


自我介绍要学会把控好时间和讲出自己的亮点,姓名学校专业是前调,中调是你的经历如何跟岗位有所匹配,后调是独特点,穷游西藏或独立开发产品总比人均学生会主席让人记忆深刻。然后别忘了一些客套话。


看面经是一个不错的提升方式,但是每个人的经验是基于成功或者失败之后,跟个人的相关性很强,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关键是思考背后的本质和标准;当然百看不如一练。我也整理了一些觉得还不错的群面资料,后台回复【群面】就可以领取了。


讲到群面,第一个想法就是什么leader呀、timer呀、reporter呀的角色,从大一社团面试到校招,像是一个个枷锁一样框住每个候选人的思考。从后来听到面试官叫我们不要执着这些角色,也不知道谁发明的,多想想怎么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行业。


这其实引发了很久我对群面的角色思考,即使打农药也有中单打野辅助。而后,其实发现原有的角色的定位为什么会受到质疑甚至是排斥,归于太过于形式主义了,有点过分强调角色在课题的解决中发挥的作用,而缺少实质的解决内容推进。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我自己想出一种新的角色玩法——内容角色。我更愿意称呼它们为框架者、节奏者、点子王和总结者。


框架者在我看来是需要具备一定机遇和框架思维的,主要承担的工作就是制定正常群面的解决方案框架及讨论的思路;例如费米问题中,针对问题提出思考的公式;举个例子就是假设有道题是问如何提高某个网店的销售额,那作为框架者他就会提出我们要从【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单价】这一公式破局;例如求生问题,框架者会提出一个标准,我们是要关注短期的信息传递问题还是长期的生存问题;跟leader不一样的是,他不会根据人家的自我介绍就分配任务,不会照顾安静的同学,不会全场下来只照顾队友感受而可能有价值的观点都不输出、其只会围绕问题去构思一个清晰、可行的思路框架以及输出部分关键观点;


怎么入手这个角色呢,要么就是在看懂题目后,快速构思框架,并作为破冰首先提出【框架】;要么就是自己本身在第四左右的位置,前面几个发言的同学都是零散的观点,你将前面的观点糅合成为框架,并且也有血有肉;进而言,你的框架前面几个同学不会反对你,因为反对你的框架就是反对自己刚刚的观点。后面的同学则有一个思考的方向,感谢你都来不及呢。更鸡贼的说,这时候的入手是解决你本身对题目很懵逼,又没啥突出的观点,那就在前人的基础上读懂题目,并且集成化得变成了一个框架;


说到节奏者,我就很想知道多少人被timer这个角色坑到傻乎乎全场看着手表卡人家发言的时间以及忘记时间害得全军覆没;想起自己群面,从来都是拿出手机打开秒表,放在左右两人以及自己都能看得到的位置,也不要太突出,不然可能会被leader安排成timer,这么做是保证自己对时间也有一定的掌控。看时间只是一件小事,关键是怎么推进整一个讨论的节奏。


假设当大家都发言完了,节奏者要做的就是告知大家应当进入下一阶段,就是发现解决争议点和确定标准。而围绕框架,当一个点讨论得大体上没啥问题,可以继续推进的时候,要谨防想翻盘推翻框架和标准的人,因为在群面中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面对节奏带偏的情况出现,应当积极配合框架者,将讨论的重心放在未解决的点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是节奏者,而不是说到忘乎所以。其实这也就是一种项目管理,学会把握节奏,在讨论僵持不下的时候,主动破局推进。


点子王的话,好几次有听到去大厂群面的朋友说到这一类角色很吃香。大概就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创新的点子真的能决定很多。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点子王,更多是群面的积累和准备,包括行业内新颖的玩法、营销手段、创意及跨界思维和不断的头脑风暴。


在不断输出自己想法和idea的过程,如果能表达出对某一方的认同和补充上自己的观点,不仅能获得支持,同时也不会偏离主框架。亲身经历,在群面中不断认同别人的观点也可以赢得别人的认同,进而在一些“票选环节”赢得支持。


在这里很感谢一个朋友推荐的《新零售 低价高效的数据赋能之路》,在一次群面中,问题是讨论商场选址。而刚好看了这本书中关于坪效之类的概念,算是一种数据化管理的体现。于是我在群面中不断提出数据化选址呀,关注坪效呀,关注用户体验之类很互联网的词,赢得了大多数面试者的认同,就是跨界了,大概会觉得很新颖。虽然最后没过,大概率是因为我是唯一没穿正装的哈哈哈。


关于总结者,应该是在腾讯的宣讲会上听到hr讲到一个例子,就是有个面试者像速写一样,把每个人的观点都记录下来,因为记录详细所以被推选成reporter,结果在短短的5分钟汇报时间里,讲完30分钟讨论的内容,其中还很多互相矛盾的观点;


总结者又不是录音机,没必要把所有的观点都复述一遍。所谓总结就是围绕课题,去有目的的选择观点,使得汇报时候的每一句话都是为解决课题服务,不但体现口头表达能力还表现了决策总结能力。


常见的一种情况还可能会是,最后会有个人主动问大家:有谁想来汇报的吗。要么大家都安静沉默,要么就是突然同时都想汇报。其实这个时候如果个人表达能力还不错就主动一点,与其让一个可能汇报磕磕绊绊的人折磨大家,不如给自己一次表现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并不是最后才突然跳出来,关键在于一开始你就思考课题,汇总选择大家的观点,记录思路。即使总结者不是你,在补充环节你也有一定的弹药补仓。


其实反思回自己对群面的角色的想法,就像是农药单排一样。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不确定的队友上,还不如站在输出位;打野就像是新奇的点子,所有人都没想到,可是又瞬间带走一波;推塔的推进每个节奏点;而且每一次群面细细回想都是一次经验,所以多练多复盘多总结很重要(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成功有很多种因素,而失败确实能确定知道的)


不像别的干货文将所有题型都讲一遍,私以为在一两种题型有自己独特的解法,就足够亮眼和突破自己了。不拘泥于面经,将每一次群面都当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成就感不仅来源于面试通过,更在于顿悟新的思路;


在面试某个互联网银行的时候,遇到排序题,一般就是给出一个情景,然后有大概7个左右的选项排出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如下图,最典型的就是沙漠生存问题。

在真实面试场景中,每个人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会有自己的一个标准,然后根据他的标准进行排序,最后在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排序和标准。然后大家在一个一个的确定顺序。当然最耗时间和精力的就在于这个确定的环节,需要争论标准,在个性中找到共性。


当时在面试的时候突然就冒出赋值的念头,就是将每个人的排序都附一个数值。例如第一个同学会说:BDFCAEG,那么B=7,D=6,.......G=1;第二个同学可能是CDFBGAE,那么C=7,D=6.......E=1;到所有人汇报完,就可以算所有选项的赋值之和,这样很快就有总的顺序了。

很简单粗暴,我的考虑是这样的。


首先尽管每个人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差异不会太大,甚至会常识化趋于一致。所以将标准量化,很快就把结果出来。其次,这个结果来自于团队的每个人观点统一,反对的概率很低,最多会对相邻的选项有所疑问;最后就是,提出这种排序法的人几乎是全场的亮点,除非全世界反对你,但至少面试官有认真听的话会留意到你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旦团队不是很活跃,其实这样子就变得没啥争议的空间,对于一些喜欢看热闹的面试官来说少了一些吃瓜的乐趣;另外一方面,一个决策的成功有时候不是来自于民主的妥协,而是少数人的智慧。就其实有点统一太过了,不能照顾到少数人的想法。


但怎么说,我都觉得这个方法算是自己在群面的一次新突破,不拘泥于题目,而是跳出圈子外,以上帝视角制定准则。


第二种就是很常见的方案题,甚至是费米题;例如选址问题、营业问题,反正按照朋友的说法“所有的运营问题都是公式问题”;


例如怎么去提高一家网店的销售额,或者怎么卖更多的课程等等之类的问题,都是可以用公式法去解决的。单纯文字说有点模糊,所以我用了下边这样的草图说明我的思路;

首先有个总目标就是销售额,而围绕销售额可以是订单数和客单价的乘积,也可以是别的公式。订单数可以是流量和转化率的乘积,流量可以是由搜索流量、广告流量等来源总和.......


当然对于不同的题目,所设想的公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起码比起七嘴八舌的讨论,这更像是一个方向和框架。


以上就是我关于群面的一些经验、思考。


三、


关于群面,从去年这个时候思考到现在,很多技巧都是后知后觉,总是在结束之后才顿悟。但是想想又没关系,反正我还有下一场群面,关键是在于想清楚一些逻辑之后的成就感;


归根到底,无论有多么排斥,群面还确实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应变能力,这都不是短短几日时间能够提升的,还是回归到积累上。与其反抗不得,不如享受和征服;


谨以此文纪念我未来可能没有群面的人生,或者还是会有的。



编辑/Hollow

随便写写,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