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累计的工作经验来思考,质量体系可以总结为:测试流程 + 衡量指标
与测试流程关联的有:测试策略、流程的落地方案(工具),测试工具等;
衡量指标包括了:质量本身的衡量指标 质量工作效率的衡量指标;
以车载业务为例:
公版测试流程如下:
阶段
节点
质量策略
落地和管理流程
测试前 |
需求评审: 1.产品需求 2.技术需求 |
- 明确需求价值和意义-》做有价值的需求
- 需求方案合理性 -》有价值的需求不一定产品方案合理;
- 需求正确性、完善性、一致性、不含糊-》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并且补充不完善的场景;
|
|
|
交互设计评审; 技术方案评审;- 服务端
- 客户端
|
交互- 关键交互需体现在测试用例中,避免开发过程中的遗漏
- (交互和服务端方案评审可同时;客户端有可能会依赖一些关键的交互做方案,但理论这些关键的交互需要在prd上有提示)
服务端技术方案关键:- 需求场景实现的完整度&满足客户端的调用需求
- 库表、redis、mq等设计合理
- api定义明确且规范
- 是否有灰度计划
- 灰度流程搭建
- 是否有回滚计划
- 是否有关键的日志、监控和告警;
- 性能预估
- 上线后会给第三方带来的性能影响
- 预计承接的系统流量规模
- 上限预估
- 限流配置
- 性能瓶颈
- 扩容规划
- 稳定性建设
|
|
|
项目排期 |
- 服务端开发
- 客户端开发
- 联调自测
- 产品&视觉验收
- 测试
- 服务端上线
- 客户端版本回归
|
|
|
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编写; |
测试计划和用例组成:- 功能和交互检查;
- 接口传参的正确性;
- 关联功能回归用例确认;
- 服务端专项:
- 异常测试;
- 业务异常场景;
- 故障演练;
- 静态代码扫描检查;
- 服务端代码review;
- 关键接口性能测试;
- DIFF测试;
- 客户端专项:
- 异常测试:
- 网络异常:断网和弱网;
- 服务端接口级别的异常;
- 异常的业务场景;
- 操作平台的异常:
- 高cpu负荷;
- 高内存负荷;
- 兼容性测试:
- 自身应用:UI和API;
- 和宿主机其他应用的兼容性;
- 交互HMI适配;
- 稳定性测试
- 性能专项测试;
- 内存泄露专项检查;
- 性能数据获取与对比
- 静态代码扫描
- 合规测试
- 安全测试
|
|
|
测试用例评审; |
- 测试用例有效性确认;
- 提前发现开发阶段问题;
- 对齐项目进度 避免延期风险;
|
|
|
测试前置准备; |
如直播此类需要熟悉第三方业务的 |
|
测试中 |
冒烟测试 |
检查提测质量,引起重视;提高测试效率,规避重复测试风险; |
|
|
详细测试:- 测试进度与风险同步;
- 变更记录与同步
|
- 风险模块前置测试,尽早暴露风险;
- bugfix修改范围评估与回归;
- 做好问题归因于复盘
- 所有问题均记录在系统里面,做好缺陷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