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适合做产品吗?

Q:腾讯产培生更看重候选人能力模型的哪些方面?技术背景、互联网经验还是思辨能力?
A:不是所有岗位都要求技术背景。
腾讯产培生在19年,也就是我这一年开始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引入了相当多的产业互联网的岗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B岗位。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其中尤其是腾讯云这些部门,是比较偏好技术背景的。
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产培其他岗位是通常意义上的toC产品,比如说微视、QQ浏览器等,它们本身是非常看中你个人的互联网经验和你的逻辑能力。如果你没有技术背景,没有数据分析能力,有些岗位可能会不通过。
所以总结下来的话,如果你本身有技术背景的话,那其实就可以去腾讯的CSIG事业群下的业务尝试一下。那如果你没有技术背景,也不用担心,还有其他相当多的岗位,去做好你自己能做的部分,去放大自己的优点就好了。
产培与其他公司校招考察的主要区别在于:虽然都很看重成长潜力,但产培比其他校招更看重潜力和思考,而对于相关经验则相对没那么关键。

Q:请问同学的简历中大概有哪些经历,能够在没有实习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A:我没有实习,是指我没有互联网产品实习,但我有很多其他非常奇奇怪怪也很有意思的经历。这跟我说的我的主动和好奇心强相关,所以我写这些经历更多是为了突出我的这两点特质。以及在面试中过的过程中,我有跟面试官说到我如何用这些特质帮助自己提升产品思维的。所以,我相信人是经历的总和,多去做总是好的。


Q: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产品经理?
A: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产品经理,我之前的文章说了产品经理比较重要的三个特质(逻辑清晰,同理心强,丰富的行业经验)传送门点这里
一个简单直接的判断方法是:
平时在用APP的时候,观察一下自己的用户行为,你看一下自己是不是会不自觉的主动的去思考这些产品背后设计的逻辑。尤其是你可以去读一些交互设计的书。那如果你在读过这些书之后,你依然持续保持这种强烈兴趣,同时一个设计糟糕的功能会让你感到难受,你有冲动去改好这个功能并且列出一系列的方案,这可能就是判断自己对产品经理有没有兴趣的一个方法。这个跳出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兴趣、擅长、

Q:非技术背景做产品是否不占优势?产品经理对技术的掌握需要到什么程度?
A:非技术做产品不占优势吗?我觉得不是的。
因为产品本身是一个跨学科,尤其是在产品经理越来越分工细化的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的产品经理。包括增长产品、策略推荐产品和搜索产品商业化产品,很多很多,不一而足啊,当然还有内容产品啦。还有社区产品啊,还有一些是金融产品。
俞军在他的产品方法论里面总结一个产品经理,对基础学科的要求是经济学,心理学。产品经理是两个学科的一个交叉,所以如果你学这两个学科,本身就有优势。因为经济学本身会对商业模式更敏感。而学习心理学可以使我们对人的行为的洞察更敏锐。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他在大学的时候辅修的专业就是心理学。
对于技术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呢?这要看自己业务类型
推荐、广告和搜索的产品(比如今日头条、字节商业化、百度),这几个大类产品比较相似的一点就是他的产品经理需要对他们的模型的效果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知道效果有哪些指标,而这些指标就是这些模型的outcome是怎么衡量的,也就是evaluation的指标。就包括常说的召回率、精确率等少数
当然,懂得一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有些岗位比如数据分析或与之相关的增长产品经理,有基础比没基础上手当然快很多。但是大部分岗位都不会过于看重技术。

Q:时间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如何修炼自己的产品sense?
A:产品是一个十分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还是更推荐大家写报告


产品的现在与未来

Q:C端市场饱和,C端产品经理的未来在哪里?
A:大家可能都觉得现在是资本寒冬,互联网寒冬。那怎么去做呢?我觉得还是看未来人的时间和钱会花在哪里,未来的一个趋势就是人会越来越孤独
在孤独下会做两个事情,一个是陌生人社交,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另外一个事情是内容消费。内容消费就需要多加钻研了,现在的B站和优爱腾和各种短视频,他们都在往这个方向去使劲。总结一下就是以下三个方面:
    1. 孤独经济:内容消费/陌生人社交

    2. 新消费:新消费也是C端的未来一个重要的场景,尤其是线上线下联动,进行流量转化的场景。这个场景,你如果有观察生活的话,你可能会发现现在线下开了越来越多的美甲店、网红餐厅、网红咖啡馆、宠物医院、健身房。那这些都是线下的新消费,其中蕴含着大量新机会。

    3. 新技术:新技术就是指人工智能、5G的应用。更远一点是自动驾驶、区块链、VR/AR。但这些新技术的问题是,除了人工智能以外,创造的新机会都很难有4G那么多。


我说以上这三点其实只是给你一个提醒,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灰心,因为机会往往孕育在危机之中。尤其是你看到这一次的疫情,其实是给那些线上线下联动的场景——尤其是线下商铺转线上——提供了很多的契机。机会其实就在这些地方,而真正厉害的人可能这时候已经出发了。

Q:产品岗未来的发展路径?
A:未来发展路径是考虑了5年往后的长期,当然我现在还远没有达到这一个阶段,结合一下我自己接触到的同事和看到的圈内大神的成长路径来说说。


通常分成两条线。一条是专业线,一条是管理线
专业线,继续做产品专家,这一块需要你对业务大盘有一个相当深的理解。同时你不能局限于你的舒适区,而是你要对你相关的业务也有了解,就是你所在的部门——大的业务线。
专家和普通员工的区别在与方法论,把手头的工作抽象再抽象,总结成一个可复制可传播的方法论。同时,这个需要被你的实际工作的经历和你的成绩验证是可行之后才行。
那对于管理线的话,其实不只是要熟悉业务,更要做好balance的工作。你要将手上的资源、你的人、你的钱以及你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业务。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管理上的“琐事”要做




产品与其他岗位对比、异同

Q:请问陈同学身边是否有金融背景的同学拿了产培或其他产品的offer呢?想了解它们做了什么类型的产品,或者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
A:金融背景的同学,他们通常去的就是FinTech产品,如蚂蚁金服、腾讯的理财通产品线和微信支付或其他初创的跨境支付之类的。那很多金融背景的同学,他们可能是出身投行或者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那他们的一个相对优势就是对一些行业大方向的一个洞察能力

Q:运营岗(内容运营、产品运营等岗位)的发展前景?
A:由于我自己没有亲身做过运营,于是咨询了我的朋友(公众号:天天向上的Tina),以下为她的解答:发展前景,也是有两条线,一个是专家,另一个是管理。
我觉得做到最后基本上都是要懂业务,懂资源调配,把精力放在策略制定,流程优化和业务串联上,不再是单纯执行了。
不同运营岗位可能有点点不同,但其实差别不太大,因为总会有交叉。内容运营我理解的话可能是从一开始自己做内容或者团队生产内容,到负责内容供给这条线,再到内容生产和供给两端这样吧。

Q:你觉得互联网和战投两个职业在分析互联网或者看待某个产品公司/产品/赛道上的思维有什么区别
A:由于没有接触过战投,我又咨询了两位既懂战投又懂产品的同学,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战略投资是从行业的角度自上而下看问题,产品是从用户的角度自下而上看问题。
战略投资定大的方向,会把行业里面每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搞得很清楚,去看公司会怎么样去具体学习相应的一些商业模式或者策略
产品的话更多会去看竞争对手竞品的一个情况,或者根根据用户的需求,按照公司的战略方向,不断的小步迭代去试错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