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来知晓
原文链接学习分享 | 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打造高效大脑OS

引子


不知这些情况你是否也曾遇到过:

  • 毕业论文或者项目完工在即,水洒电脑,资料全无,疯狂加班重敲一篇毕业论文的憔悴面容……
  • 重装系统,技艺不精,手贱乱点,莫名把硬盘资料给格式化了,又要唱一无所有……
  • 整理资料时误删一个月的日记,重写几万字,写到怀疑人生……

当然这些问题,现在很容易就能解决——云盘,设置好重要文件,自动备份至云端,三端共享(PC、移动端、网页端)。那是我几年前吸取的教训,开始注意定期备份。可是接着,问题就来了,那些文件只是文件,读过的书写过的笔记,都只是存放在那里,不能有效调用,无法发挥余热……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问题很大,这个要慌。毕竟知识在于有效运用,如何盘活起来?机缘巧合下,看到了陈华伟的知识管理训练营。我将其中的20%精华总结如下,希望能解决你80%的该方面问题。相信看完后,你将对如何打造个人的大脑OS,如何有意识地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及如何高效运用个人知识库和迭代研究,更有体会。

基本原则


信息摄取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输入和输出平衡,而且必须是闭环反馈,即要有实践来检验。

以上过程类似于一个厨师买菜、切菜、烹饪、品尝,最后收集意见改进的过程。所以很多事本质是相通的,只要你能深刻体会并灵活应用。

知识体系


好,菜买回来了,我们开始磨刀。可以看出,除思维导图外,大部分流程都可以通过云笔记解决(貌似现在云笔记也可以做脑图了)。云笔记——这就是我们的刀,云笔记平台种类繁多,普通玩家找用户量多,影响力大的平台即可。

刀找好了,我们开始按美食秘籍做菜。这份美食秘籍介绍的图谱是:

接着按菜谱分类处理,分条说明如下。

分类体系

分类既要保证尽量减少知识交叉,又要保证直观易于理解操作。同时,加入GTD时间工作流的理念,把输入的琐碎知识用收件箱Inbox收纳,定时转化到主体知识库(工作、学习、生活、兴趣)里,换行了或者短期不会用到的知识则放入存档中,知识管理体系就此建立起来。

命名规则

分类层级最好不超过3个层次,最内层的放具体内容。按照杜威数字编码体系便于查找。

说明如下:

格式

200 - 英文 | 中文关键词

用法

第一个数字表示最外层文件夹

第二个数字表示次内层文件夹

第三个数字表示具体内容文件

例子

420.3 - Summary Post | 推文总结

说明

第四个兴趣类的第二个兴趣里最开始的第三个重要内容

整个框架可参考以下分类例子:

几年前个人的文件资料备份就是按这种体系管理。受到新的启发是,加入GTD时间流,增加000编码给收件箱Inbox,废弃的或短期不用的知识放到 Z - Archive 存档,从而真正实现输入输出闭环流程。按此体系建立,有以下优点:

更多的具体应用和详细讲解,公众号回复“知识体系”获得

结尾彩蛋


为了给大家信心,举两个人:钱钟书和李敖,说明搭建了这个知识体系并坚持不断应用所产生的巨大魔力。下面文字作者为陈华伟,部分有删减:

李敖分享过他的读书方法,我称之为「心狠手辣、大卸八块」读书法。凡读书,必然眼到手到。他没法用云笔记的剪藏功能,就用剪刀,看到好内容就剪下来,把书大卸八块、五马分尸掉。然后做分类,标关键词,需要的时候就靠关键词翻资料夹。

而钱钟书也是如此,凡读书必做摘录,必做笔记,摘出别人的精华,指出别人的谬误,写下自己的心得。反复读,笔记上不断地添补迭代。他一生累积下来的读书卡片,接近10万张。他的大部头著作《管锥编》就是通过这种读书摘录、写感想做卡片、编撰成册的方法写成的。

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的伟人奇人,不是他们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方法,而是他们把人人都知道的方法,做到人人做不到的程度。这也是对工具使用的理念来源:在方法上克制,在理念和行动上极致。


时间很长,我们一起成长。向伟人奇人学习,说不定你也可以!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