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快三年了,前后也待过几家公司,碰到各种各样的同事。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代码,优秀的、垃圾的、不堪入目的、看了想跑路的等等,所以这篇文章记录一下一个优秀的后端 Java 开发应该有哪些好的开发习惯。

拆分合理的目录结构

受传统的 MVC <typo id="typo-123" data-origin="模式" ignoretag="true">模式</typo>影响,传统做法大多是几个固定的文件夹 controller、service、mapper、entity,然后无限制添加,到最后你就会发现一个 service 文件夹下面有几十上百个 Service 类,根本没法分清业务模块。正确的做法是在写 service 上层新建一个 modules 文件夹,在 moudles 文件夹下根据不同业务建立不同的包,在这些包下面写具体的 service、controller、entity、enums 包<typo id="typo-344" data-origin="或者" ignoretag="true">或者</typo>继续拆分。

image.png
image.png

等以后开发版本迭代,如果某个包可以继续拆领域就继续往下拆,可以很清楚的一览项目业务模块。后续拆微服务也简单。

封装方法形参

当你的方法形参过多时请封装一个对象出来...... 下面是一个反面教材,谁特么教你这样写代码的!

public void updateCustomerDeviceAndInstallInfo(long customerId, String channelKey,
                   String androidId, String imei, String gaId,
                   String gcmPushToken, String instanceId) {}
复制代码

写个对象出来

public class CustomerDeviceRequest {
    private Long customerId;
    //省略属性......
}
复制代码

为什么要这么写?比如你这方法是用来查询的,万一以后加个查询条件是不是要修改方法?每次加每次都要改方法参数列表。封装个对象,以后无论加多少查询条件都只需要在对象里面加字段就行。而且关键是看起来代码也很舒服啊!

封装业务逻辑

如果你看过“屎山”你就会有深刻的感触,这特么一个方法能写几千行代码,还无任何规则可言......往往负责的人会说,这个业务太复杂,没有办法改善,实际上这都是懒的借口。不管业务再复杂,我们都能够用合理的设计、封装去提升代码<typo id="typo-1005" data-origin="可读性" ignoretag="true">可读性</typo>。下面贴两段高级开发(假装自己是高级开发)写的代码

@Transactional
public ChildOrder submit(Long orderId, OrderSubmitRequest.Shop shop) {
    ChildOrder childOrder = this.generateOrder(shop);
    childOrder.setOrderId(orderId);
    //订单来源 APP/微信小程序
    childOrder.setSource(userService.getOrderSource());
    // 校验优惠券
    orderAdjustmentService.validate(shop.getOrderAdjustments());
    // 订单商品
    orderProductService.add(childOrder, shop);
    // 订单附件
    orderAnnexService.add(childOrder.getId(), shop.getOrderAnnexes());
    // 处理订单地址信息
    processAddress(childOrder, shop);
    // 最后插入订单
    childOrderMapper.insert(childOrder);
    this.updateSkuInventory(shop, childOrder);
    // 发送订单创建事件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publishEvent(new ChildOrderCreatedEvent(this, shop, childOrder));
    return childOrder;
}
复制代码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clearBills(Long customerId) {
    // 获取清算需要的账单、deposit等信息
    ClearContext context = getClearContext(customerId);
    // 校验金额合法
    checkAmount(context);
    // 判断是否可用优惠券,返回可抵扣金额
    CouponDeductibleResponse deductibleResponse = couponDeducted(context);
    // 清算所有账单
    DepositClearResponse response = clearBills(context);
    // 更新 l_pay_deposit
    lPayDepositService.clear(context.getDeposit(), response);
    // 发送还款对账消息
    repaymentService.sendVerifyBillMessage(customerId, context.getDeposit(), EventName.DEPOSIT_SUCCEED_FLOW_REMINDER);
    // 更新账户余额
    accountService.clear(context, response);
    // 处理清算的优惠券,被用掉或者解绑
    couponService.clear(deductibleResponse);
    // 保存券抵扣记录
    clearCouponDeductService.add(context, deductibleResponse);
}
复制代码

这段<typo id="typo-2596" data-origin="两" ignoretag="true">两</typo>代码里面其实业务很复杂,内部估计保守干了五万件事情,但是不同水平的人写出来就完全不同,不得不赞一下这个注释,这个业务的拆分和方法的封装。一个大业务里面有多个小业务,不同的业务调用不同<typo id="typo-2688"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 service 方法即可,后续接手的人即使没有流程图等相关文档也能快速理解这里的业务,而很多初级开发写出来的业务方法就是上一行代码是 A 业务的,下一行代码是 B业务的,在下面一行代码又是 A 业务的,业务调用之间还嵌套<typo id="typo-2800" data-origin="这" ignoretag="true">这</typo>一堆单元逻辑,显得非常混乱,代码还多。

判断集合类型不为空的正确方式

很多人喜欢写这样的代码去判断集合

if (list == null || list.size() == 0) {
  return null;
}
复制代码

当然你硬要这么写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不觉得难受么,现在框架中<typo id="typo-2953" data-origin="随便" ignoretag="true">随便</typo>一个 jar 包<typo id="typo-2963" data-origin="都有" ignoretag="true">都有</typo>集合工具类,比如 org.springframework.util.CollectionUtils、com.baomidou.mybatisplus.core.toolkit.CollectionUtils 。 以后请这么写

if (CollectionUtils.isEmpty(list) || CollectionUtils.isNotEmpty(list)) {
  return null;
}
复制代码

集合类型返回值不要 return null

当你的业务方法返回值是集合类型时,请不要返回 null,正确的操作是返回一个空<typo id="typo-3237" data-origin="集合" ignoretag="true">集合</typo>。你看 mybatis 的列表查询,如果没查询到元素返回的就是一个空集合,而不是 null。否则调用方得去做 NULL 判断,多数场景下对于对象也是如此。

映射数据库的属性尽量不要用基本类型

我们都知道 int/long <typo id="typo-3352" data-origin="等" ignoretag="true">等</typo>基本数据类型作为成员变量默认值是 0。现在流行使用 mybatisplus 、mybatis 等 ORM 框架,在进行插入或者更新的时候很容易会带着默认值插入更新到数据库。我特么真想<typo id="typo-3444" data-origin="砍" ignoretag="true">砍</typo>了之前的开发,重构的项目里面实体类里面全都是基本数据类型。当场裂开......

封装判断条件

public void method(LoanAppEntity loanAppEntity, long operatorId) {
  if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OVERDUE != loanAppEntity.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CURRENT != loanAppEntity.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GRACE_PERIOD != loanAppEntity.getStatus()) {
    //...
    return;
  }
复制代码

这段代码的可读性很差,这 if 里面谁知道干啥的?我们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给 loanApp 这个对象里面封装个方法不就行了么?

public void method(LoanAppEntity loan, long operatorId) {
  if (!loan.finished()) {
    //...
    return;
  }
复制代码

LoanApp 这个类中封装一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逻辑判断细节不该出现在业务方法中。

/**
 * 贷款单是否完成
 */
public boolean finished() {
  return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OVERDUE != this.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CURRENT != this.getStatus()
          && LoanAppEntity.LoanAppStatus.GRACE_PERIOD != this.getStatus();
}
复制代码

控制方法复杂度

推荐一款 IDEA 插件 CodeMetrics ,它能显示出方法的复杂度,它是对方法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布尔表达式,if/else 分支,循环等。

image.png

点击可以查看哪些代码增加了方法的复杂度,可以适当进行参考,毕竟我们通常写的是业务代码,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要让别人能够快速看懂。当你的方法复杂度超过 10 就要考虑是否可以优化了。

使用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代替 @Value

之前居然还看到有文章推荐使用 @Value 比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好用的,吐了,别误人子弟。列举一下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的好处。

  • 在项目 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中按住 ctrl + 鼠标左键点击配置属性可以快速导航到配置类。写配置时也能自动补全、联想到注释。需要额外引入一个依赖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boot-configuration-processor 。
image.png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支持 NACOS 配置自动刷新,使用 @Value 需要在 BEAN 上面使用 @RefreshScope 注解才能实现自动刷新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可以结合 Validation 校验,@NotNull、@Length 等注解,如果配置校验没通过程序将启动不起来,及早的发现生产丢失配置等问题。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可以注入多个属性,@Value 只能一个一个写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可以支持复杂类型,无论嵌套多少层,都可以正确映射成对象

相比之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裂开......你可以看下所有的 springboot-starter 里面用的都是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来接配置属性。

推荐使用 lombok

当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的习惯是使用它省去 getter、setter、toString 等等。

不要在 AService 调用 BMapper

我们一定要遵循从 AService -> BService -> BMapper,如果每个 Service 都能直接调用其他的 Mapper,那特么还要其他 Service 干嘛?老项目还有从 controller 调用 mapper 的,把控制器当 service 来处理了。。。

尽量少写工具类

为什么说要少写工具类,因为你写的大部分工具类,在你无形中引入的 jar 包里面就有,String 的,Assert 断言的,IO 上传文件,拷贝流的,Bigdecimal 的等等。自己写容易错还要加载多余的类。

不要包裹 OpenFeign 接口返回值

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把接口的返回值用 Response 包装起来......加个 code、message、success 字段,然后每次调用方就变成这样

CouponCommonResult bindResult = couponApi.useCoupon(request.getCustomerId(), order.getLoanId(), coupon.getCode());
if (Objects.isNull(bindResult) || !bindResult.getResult()) {
  throw new AppException(CouponErrorCode.ERR_REC_COUPON_USED_FAILED);
}
复制代码

这样就相当于

  1. 在 coupon-api 抛出异常
  2. 在 coupon-api 拦截异常,修改 Response.code
  3. 在调用方判断 response.code 如果是 FAIELD 再把异常抛出去......

你直接在服务提供方抛异常不就行了么。。。而且这样一包装 HTTP 请求永远都是 200,没法做重试和监控。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接口响应体该如何设计,目前网上大多是三种流派

  • 接口响应状态一律 200
  • 接口响应状态遵从HTTP真实状态
  • 佛系开发,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

不接受反驳,我推荐使用 HTTP 标准状态。特定场景包括参数校验失败等一律使用 400 给前端弹 toast。下篇文章会阐述一律 200 的坏处。

写有意义的方法注释

这种注释你写出来是怕后面接手的人瞎么......

/**
* 请求电话验证
*
* @param credentialNum
* @param callback
* @param param
* @return PhoneVerifyResult
*/
复制代码

要么就别写,要么就在后面加上描述......写这样的注释被 IDEA 报一堆警告看着蛋疼

和前端交互的 DTO 对象命名

什么 VO、BO、DTO、PO 我倒真是觉得没有那么大必要分那么详细,至少我们在和前端交互的时候类名要起的合适,不要直接用映射数据库的类返回给前端,这会返回很多不必要的信息,如果有敏感信息还要特殊处理。

推荐的做法是接受前端请求的类定义为 XxxRequest,响应的定义为 XxxResponse。以订单为例:接受保存更新订单信息的实体类可以定义为 OrderRequest,订单查询响应定义为 OrderResponse,订单的查询条件请求定义为 OrderQueryRequest。

尽量别让 IDEA 报警

我是很反感看到 IDEA 代码窗口一串警告的,非常难受。因为有警告就代表代码还可以优化,或者说存在问题。 前几天捕捉了一个团队内部的小bug,其实本来和我没有关系,但是同事都在一头雾水的看外面的业务判断为什么走的分支不对,我一眼就扫到了问题。

image.png

因为 java 中整数字面量都是 int 类型,到集合中就变成了 Integer,然后 stepId 点上去一看是 long 类型,在集合中就是 Long,那这个 contains 妥妥的返回 false,都不是一个类型。

你看如果注重到警告,鼠标移过去看一眼提示就清楚了,少了一个生产 bug。

尽可能使用新技术组件

我觉得这是一个程序员应该具备的素养......反正我是喜欢用新的技术组件,因为新的技术组件出现必定是解决旧技术组件的不足,而且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们应该要与时俱进~~ 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无脑升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Java 17 都出来了,新项目现在还有人用 Date 来处理日期时间...... 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用 Date

结语

本篇文章简单介绍我日常开发的习惯,当然仅是作者自己的见解。暂时只想到这几点,以后发现其他的会更新。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你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作者:暮色妖娆丶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7225227500296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