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之前研究线段树的时候发现,以常规方法构造出的线段树编号可能并不连续。
因此便有了这一题。
结论1:手写若干个线段树可以发现,若给线段树分层,设区间[1,n]代表的点为第1层,下面是第2层第3层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发现,第i+1层的编号永远大于第i层的编号。
证明:首先同层的情况下,左边节点编号小于右边的。第i层最大的编号为最右边的节点,编号为1,3,7,15,31...2^i-1,第i+1层编号最小的节点为最左边的节点,编号为2^i,得证。
结论2:而且对于线段树上的节点x[l,r],它下方的子树的形态,与l和r具体是多少无关,只与r-l+1的大小有关。
证明:显然。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找寻最大x的时候,并不需要把整棵树造出来,只需要知道,每当我们来到一个节点,往哪边走可以走到最大值。因此可以贪心,如果往左的最大深度>往右的最大深度,根据我们以上的结论,就直接往左。否则往右。
问题就变成了,每次判断长度为m的区间构建出的线段树最大深度。
最简单而直观的方法,就是模拟线段树的构造,当然不是构造出所有节点,而是往尽可能大的深度去构造。由于线段树节点的两个子节点对应区间的大小只可能是(c与c)或(c+1与c)的关系,如果是(c与c),那就随便往一边走,否则往c+1那边走,毕竟区间更大,构建出的深度可能更大。所以每次到一个节点就进行一次模拟构造,每次模拟构造的复杂度为O(logn),一共做logn次,所以最终复杂度为O(Tlog^2n)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只有当c=2^a时,c+1构建出的线段树层数会大于c构建出的,因此我们对此作出判断即可,就不需要模拟线段树构造了。复杂度变成了O(Tlogn)。
参考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 * * @param T int整型 * @param a int整型一维数组 * @param aLen int a数组长度 * @return int整型vector */ vector<int> wwork(int T, int* a, int aLen) { // write code here vector<int> xx; for (int i=0;i<aLen;i++) { int n=a[i]; int rt=1; while (n!=1) { int l=n/2,r=n-l; if ((l&(-l))==l&&r>l) { rt=rt*2; n=r; }else { n=l; rt=rt*2+1; } } xx.push_back(rt); } return x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