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竞赛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做过40+竞赛并且在多家公司有过实习经历的我来说,深刻的感觉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性,无论是项目发起,项目流程,项目交付,还是团队配合,大学里的竞赛,都可以描述为是职场工作的缩影,细数自己参与的一些竞赛,其中包含创业类,设计类,商赛,运营类等多个类别接下来作者基于自身的一些经历,写下相关思考。细数自己参与的一些竞赛,其中包含创业类,设计类,商赛,运营类等多个类别。所以想写一篇文章沉淀一下自己在大学期间对于竞赛的思考总结。

框架如下

1为什么要做竞赛

2竞赛可以给予我们什么

3如何筹备竞赛

4从竞赛引发出职业规划

1 为什么要做竞赛

很多人其实一开始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做这个事情的初衷。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情的事情,不妨可以问自己一些小问题: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

这个事可以在哪些维度对自己有所提升

这个事情的效益是长期还是短期做这个事情,我开心吗

这个事情对社会对其他人有贡献吗

诸如此类,只有找到了你心中那杆评判价值的秤,那么一旦决定开始了,就不会轻易地动摇。回归竞赛这个话题,我当时决定开始做竞赛有以下几个原因:

周围觉得很厉害的人都在做

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对荣誉奖项存在渴望

希望竞赛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诸多方方面面的因素促使我当时走上了竞赛这条路,因为内心有目标,所以做的时候咬牙坚持,也因为最后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不再做的时候,内心虽不舍,却也踏实。

2 竞赛可以给予我们什么

如果你是科研型人员,竞赛可以帮你更好的了解相关学术问题,取得一定的奖项(国家级,省级等)也会对你的保研有加分。如果你是就业型人员,你可以充分的向面试官展示你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以及对应突出的能力。竞赛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我们评选荣誉奖项也有切实的帮助,同时,你还可以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相伴着走过成长的很多路。

3 如何筹备竞赛

接下来主要会结合自身和朋友的一些经历去阐述,学校氛围会比较鲜明,虽然时间比较久远,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采取了模糊处理,但是也有一些可以通用借鉴的方法。这一块会分为以下几个小点去进行总结

01 有哪些竞赛适合参与

02 怎么知道竞赛将要开始

03 如何寻找队友/自力更生

04 积极筹备的几个注意点

05 如何规划参赛时间

06 如何最好最终展示

01 有哪些竞赛适合参与

我大学期间接触到的竞赛非常多并且非常杂,接下来简单分一些类别。

创业比赛类:互联网+,大挑,小挑,电子商务大赛等,含金量高,一般都是跨专业团队合作,人数5-8人为佳,如果有比较成熟的项目,跨校合作也是OK的。

设计比赛类:工业设计省赛,多媒体大赛,大广赛,XX杯创意设计大赛,红点等,因为我就是设计专业,所以接触这方面资讯会多一些。非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有些比赛就是看一个创意。

商业比赛类:珀莱雅营销大赛,欧莱雅校园创新策划大赛,宝洁商赛等,这些比赛的讯息学校层面很难获得,基本都是在网站或者企业相关的公众号进行推送,存在跨省组队的可能性,很考验营销能力。一般取得成绩的话会对未来进入快消有加分。

企业相关类:华为销售挑战大赛,海康营销大赛等,这类比赛企业的性质会相对鲜明,也是企业招募人才的一个渠道,冠军队伍很有可能直接获得进入企业的绿卡。以上就是阿灯的一些总结,虽然类别不多,但是有些还是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只要持续探索,你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竞赛参与。例如我自身有一次参与企业发起的运营大赛,作为负责人的我会每天记录数据,然后规划第二天的工作内容和复盘思考到群里,最后数据虽然不如其他组优秀,但是主办方也破格给我们颁发了奖状。总结一下就是,找到适合你的竞赛领域,去做好它。

02 怎么知道竞赛将要开始

依据竞赛自身的性质,我们简单的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 你想参与专业性质的竞赛结合之前身边同学的情况来看,每个专业的比赛一出来,该专业的学生都是最早知道的,有些甚至不会传到别的专业同学那里。综上,多关注班级群,多问问辅导员。

2 你想参与全校范围的竞赛例如互联网+,大小挑,电子商务大赛,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校内部的答辩,然后再推举到省里,名额的限制意味着学校的重视。每个学校上报初赛的时候可能是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开始的时候,等到报名截止了,周围的人准备复赛答辩了,可能会有一些同学懊悔自己怎么不知道。对此,我的建议是关注一些校园发布竞赛咨询的平台,比如我们学校就有相关的竞赛招募队友群,也有专门做竞赛的社团,学院内部也有发布竞赛的平台(所以我说我们学校竞赛氛围很浓厚hhh),如果目前的学校没有,那就从0到1去进行一个搭建,因为这是很多人的诉求,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实操项目,我自己就目睹过周边高校从0到1不断完善多个竞赛交流群的一个案例,群众呼声非常好,并且很能锻炼能力。

3 你想参加学校外面的竞赛很多竞赛其实是全国性质并且由某些公司发起的,但是这样的信息渠道来源太多,很难每次都抓住时机。对此,我的建议是,找准内心需求。比如我就是想做商赛,学校没有商赛所以我需要自己去找,那么就去找往年XX商赛的资料和开始日期,推测出今年的一个日期,然后留意XX的官方推文进入相应的组队群和答疑群,有些还会开设论坛,总之想好感兴趣的再去单点突破,这样就可以顺利参与了。

03 如何寻找队友/自成一队

寻找队友

上文有简单提到哪里可以找到合适的队友,也就是where,接下来聊一下how。

1 考虑和几个同样小白的人一起从0到1做一个项目难度较大,因为项目初期的时候会经过很多打磨,甚至在你写完近百页的文本的时候,导师会提出考虑换个方向或者团队换一拨人,都是有可能存在的事情。

2 考虑加入较为成熟的项目这里简单列举两种情况:

第一种:此项目已参加过A竞赛并获得不错的名次,现在准备拿来参与B竞赛,AB竞赛属于同一类别,但是B更偏商业性,所以需要微调方向,这个时候重新构建团队,只需要做好一些调整的工作,工作量相对从头开始小了许多。

第二种:此项目顺利通过校赛,校赛团队人数上限X人,然后取得推荐省赛名额后,团队人数扩增至X+2,这个时候加入团队,既有获奖的保障,整体的方向也定了,而且肯定也不会为难一个技术去写文案,相当于进来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但是要想成功加入团队,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3 考虑加入老师的项目组有些老师会有一些课题资源,他会组织一些学生以此来参赛,同时会给予多方面的建议和资源倾斜,比如后期需要开***或者报销等,也会相对比较容易。

4 考虑加入某些竞赛相关类社团我们学校是有社团专门做竞赛的,多接触一些关于竞赛的知识,自然知道如何选题,如何写文本,包括后期答辩,模拟路演也会愈发熟练,并且经常接触这类事物,很容易就头脑风暴得出一个还不错的idea,然后利用社团或者其他平台找出匹配的队友,包分配队友也是存在的。

自成一队

除去那些组队比赛,还有一些比赛是限制单独参赛或者1-3人参赛,这个时候你如果觉得组队麻烦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队友,其实可以考虑一个人报名,等到做出一些代表作了,之后也可以作为背书去吸引别人跟你组队参赛(存在一部分比赛的初赛设置为单人赛,复赛设置为晋级人员安排团队赛),那么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话,需要注意哪些点呢~

分析参赛所需能力,列为哪些可以快速习得,哪些可以找朋友帮点小忙,哪些又是自己所擅长的,综上,你可以得出自己是否适合参与此次比赛。

关注各个时间点,少了队友自然就少了提醒你的人,所以千万要在DDL前上传自己的作品。3 团队有团队的好处,个人有个人的省心,个人参赛能够很好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意识,不是说推崇单打独斗,而是应该先明白哪些事情适合团队,哪些事情适合个人发展,尝试多拆解几次意向竞赛所需的能力加以资源的协调匹配,获奖率会显著提升,也会获得前辈的肯定。大学期间的我单人参赛次数相对较多,所以在后来求职的时候,也被某厂HR评价“单点突破能力过高”。

04 积极筹备的几个注意点

作为过来人,我太明白如果缺乏某些时间点的约束,大多数大学生都喜欢拖到最后才完成文本/视频和PPT,我自己做leader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所以接下来几个注意点要记住啦。1 不要等到了DDL再去行动好的项目是需要多次打磨的,越早完成能越早暴露问题,见过很多六七十页的初赛文本直接被PASS掉,还是有些惋惜的。

2 想清楚比赛的最终呈现是什么举两个例子,如果是商赛,大多数需要我们去进行实战营销,销售量就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是设计比赛,有些需要拍摄出视频,有些需要打样成实物,所以我们在比赛的开头就要把握好基本的方向,选择一个易销的产品,亦或选择一个能够落地而非天马行空的项目。

3 关注前辈建议这里的前辈可以是老师,参赛方,也可以是往年的参赛作品,他们可能不懂我们的项目亮点,但他们一定懂比赛规则。多听前辈的建议,学习相应的流程,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消化,最好是罗列一下往年作品的各个优势点,去做一个综合对比分析,这样会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有所了解。

05 如何规划参赛时间

有几个关键环节,例如初步分工,作品提交,答辩等,都至少留出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去筹备。如果直接拿每个人的工作汇总到一起成为一份作品,是非常生硬的,需要一些装饰来美化一下,这个美化的工作在初步分工的时候也需要列好,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出现低级的排版错误或者错别字。

06 如何做好最终展示

同样以我们学校为例,大多数答辩现场建议正装,一般会有2位以上的老师做评委,同时开设好几个答辩教室,场面还是非常严肃的,答辩也是大多数老师第一次接触我们作品的环节,如果在五分钟内向老师展现自己项目的亮点呢,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尽量脱稿,咬字清晰虽然我自己当时在大多数需要我上场的时候没做到脱稿,但是自信的脱稿会相应的加一些印象分,这个也是后来我找工作环节有被评委cue到的问题,这里不多谈,总之能脱稿就脱稿,不能的话一定要准备手卡之类的资料,做一个完整的阐述。

2 PPT做的简约直观答辩用的PPT上面每一页的文字不要太多,可以放一些数字和图表来增强视觉感,如果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很有可能评委还没看完就跳转到下一页了。

3 事先模拟答辩问题评委们听完汇报后,大多会问一些一针见血的问题,这个时候的答辩者必须要对项目非常了解,才能从容应对,常见的一些问题比如:你这个市场上很常见啊,你跟他们不一样在哪里你这个东西的技术听起来很难实现啊,你们团队打算怎么办这里也分享一个我当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做的是一个是一个技术平台,当提到引导用户注册填写密码时,老师问:万一你们团队的人自己泄密怎么办,当然这个问题肯定也是可以回答的,这里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让大家明白答辩的“多样性”。

4 从竞赛引发出职业规划

在我所做的各个竞赛中,我担任过领导者,也担任过参与者,也负责过很多板块,例如美工,文案,推广,答辩等。一步一步从小白做起,记得很多珍贵的瞬间,比如我做的第一个竞赛是挑战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记得第一次正装答辩的时候,因为过于紧张不小心漏放了一张重要的PPT,不过幸运的是评委并没有过多苛责,还有很多个难忘的瞬间,第一次拿省奖,第一次拿到奖金,当然也会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有得有失才有所收获。在筹备他们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兴趣所在。在很多竞赛里,我负责的大多都是推广,营销等模块(同时也是因为后来我逐步只接这方面的需求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0+竞赛,获得20+奖项,有过全国百强,有过创业/营销比赛的省级,有过艺术相关的校级,也有商赛作品投递后的杳无音信,还有很多策划类和运营类相关兴趣项目,总之就是很好的锻炼了我自己。在高压力的场景下催生出来的一些性格能力,会成为我之后的财富。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做无用之事的人,然而在我求职的过程中,我基本没有和面试官谈过竞赛相关的信息,因为很多奖项,我并没有把他们写在我的简历上,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竞赛对我的求职并无太大帮助,但是提升的一些品质,却体现在了整场的面试沟通里,并且在做竞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校内外的朋友,他们一部分成为了我找工作时的好伙伴,同时也让我基于推广,文案这几个点去探索了我的职业方向,走入了互联网运营的大门,所以,还是非常感谢那个时期每天努力的自己呀~

写在最后:大学里面除去竞赛,还会有很多兴趣类的活动或者志愿者项目,都是很好的能够拓宽自己眼界的方式,这篇文章不是想说大家大学里一定要做竞赛,而是想说,大学里,一定要做一些能够让自己有成长的事情~

下面是我的公众号,会发布一些求职干货/运营思考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