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承接昨天谈的心里有数这个话题,今天用我之前一个咨询案例为例子,谈谈如何从心里没数到心里有数。

案例背景

主人翁是一个毕业生,任职于一家艺术教育方向小公司,老板让他做一个新项目的负责人,他已经做了四个月了,但还是觉得一片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我先问他心里有数测试中的一些变种问题:(心里有数测试,公众号回复:心里有数,即可获取)
这个新项目今年的目标是?答:不知道,老板只说了,要赚钱。
这个新项目有什么资源投入?答:不清楚,都是自己在忙。
每天都忙些什么?答:很乱,老板叫我做什么就做什么。
听完后我觉得,挺心疼他,也心疼他老板。
当我们拿到项目时,我们该想什么

从这个案例,深刻地反映很多人在工作时候的误区和第一坏习惯:老板叫你干嘛就干嘛,不思考。

有些老板有耐心或者能力层次足够高,他可能会叫你做事情的时候吩咐的有条理,有理有据,让你理解,但这种老板在人群中的占比较低,可遇不可求。

很多老板只会简单吩咐,甩手鸟事,但不能怪他们,毕竟老板招你就是花钱让你给他办事,不是给你当老师。

那么我们拿到一个项目之后应该思考哪些关键点?
1、目标;2、投入的资源;3、预期收益

1、先对齐目标

这也是我给他的第一个建议:先对齐目标。

但你觉得对齐目标就是直接跑去找老板问目标是什么?No!你已经不是学生!
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老板会没给他说具体目标?

一般来说,老板没有提具体目标,最大可能性就是老板也没想好这件事情怎么做,或者他没花时间去仔细想这件事能做成什么样,老板要思考的业务是很多的,所以往往会对一些试探性的新尝试不作过多思考,先丢一个人去负责,让他来探索。

进一步沟通得知,他说他公司业务不怎么样,营收很低(具体或者大概数字,他也不知道),那我倾向于猜测他老板忙于主营业务,对让他负责的新业务没有过多思考,只是想到些什么就让他干点事。

所以我让他,先自己去思考,给这个业务定目标。

2、如何定目标

定目标不能拍脑袋瞎定,而且不建议只定一个目标,应该根据对业务的资源投入程度和公司贡献程度、市场情况来定几个不同的目标,给老板做选择题。

这时候有个难点,就是这朋友不知道自己公司的营收规模,那老板说的赚钱,到底赚多少才算理想,他就没法去估算了。比如,如果这个公司年营收一千万,那他这个项目给自己定个年营收10万的目标,老板会看得上吗?1%的贡献,可想而知老板的反应吧。

所以我建议他,先好好补齐信息获取。

3、充足的信息是基础

这位朋友在该公司从实习到毕业转正总共呆了一年有余,竟然不知道公司营收、用户规模、用户运营等情况。不过这在很多毕业生来说算正常,而且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依然有这问题。他们都觉得我做好日常工作就好了,这又不是我工作范围,我也接触不到我就没关心了。

但要是像这个朋友这样拆解工作难题,会发现拆到最后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对公司业务缺乏全局性的认知。

所以我让他先回去公司通过各种文档、同事、老板平时的话中去拼凑、了解公司目前的营收情况、组成,核心项目的贡献度,用户规模和用户运营情况等。

这些信息了解清楚了,再对照自己负责的这个项目目前的资源、进展情况,就能大概定目标了。

4、基于不同的资源投入评估

我让他了解充足信息后,再基于这4个月的项目经验去复盘,同时去了解竞品的相关情况,综合给出ABC三种目标,三种目标都是围绕营收,因为他老板说了要赚钱(而不是要获客、要口碑之类的)。

A目标达成的营收较高,同时所需的资源投入也更多;
B目标达成营收中等,资源投入中等;
C目标达成营收较低,资源投入低。

这样给了老板三个目标,老板跟你讨论起来才言之有物,能直奔主题,达成共识。

确认好目标后,做事情就思考什么能对目标中的关键指标有帮助,有多大帮助,去安排优先级,不断去尝试,调整,复盘;这样就不会觉得做事很混乱,没有成长。
该案例中双方的问题

这位朋友之所以在公司工作了一年,还像个盲头苍蝇,跟他与老板之间一直缺乏有效沟通有关,这双方都要负责。

对老板而言,虽然说老板没有义务教育下属,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做到想清楚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言简意赅让下属理解自己的目标、要做的事情,也应该对下属有所栽培,但从这个公司经营情况之差和这位朋友的苦恼来看,这老板恐怕能力也不会很强(据他说只是职业经理人,不是这个小公司的创始人);

对员工而言,职业生涯起步很重要,毕业尽量不要选择普通小公司,至少也应该先拼过大公司校招失败后再选择(他因为在这公司实习完全没有参与校招),这就是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

毕业在小公司起步能成大事是小概率事件,大家不要被什么中专生逆袭、大公司中年危机影响了,从概率来说,毕业在大公司和普通小公司里面选,还是选大公司靠谱(除非这个小公司创始团队背景强或在某细分领域有一定优势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然后,在公司都一年多了不该对关键数据缺乏敏感度,一个公司再怎么信息不透明,关键数据的大概想打听留心几个月肯定能获取;

在接到项目的时候就应该马上着手获取更多信息,尽快跟老板对齐目标,而不是瞎忙了几个月,甚至还不知道主要竞品叫什么,跟谁学、好未来这些教育行业有独到方法论的新龙头也不知道。

我们也能从中反思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多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相比之下这位朋友混乱了几个月就马上找咨询求变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太多人就是这样混乱工作多年不思求变,所以中年危机被裁只能不断抱怨。

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学弟学妹。
另外,校招很需要几个小伙伴一路同行,我当年也是跟几个哥们一起校招,一起横扫大厂offer的。为了帮助各位同学,我也拉了校招奋战群,欢迎要参与校招的同学加入!

可加微信,欢迎私聊我:Thinkingyjj
**
**加我微信请备注:名字-学校/公司-牛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