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基础<二>
类和属性
就从JavaBean开始讲起吧。让我们看看在Java当中,JavaBean Person class
是如何书写代码的: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在Java中,构造器里面通常是给其字段赋值,然后有一个getter或者setter方法亦或者二者都有。而在Kotlin中:
class Person(val name: String)
只需要这么一句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简洁呢?你也许会奇怪修饰符public
怎么不见了,没错,这也是Kotlin的特性之一,在Kotlin中,默认的访问权限就是public
,因此,在这里并不需要显式指定public
。
Kotlin帮你搞定了很多事情,比如生成一个getter或者还有一个setter。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段Kotlin代码:
class Person(val name: String, var isMan: Boolean)
属性name
是用val
声明的,kotlin编译器会自动为其生成一个getter方法,而属性isMan
是用var
声明的,所以会同时生成getter和setter方法。
他们的用法在kotlin和Java中也是不太一样的: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crazypandas");
System.out.println(person.getName());
}
}
//result:
//crazypandas
而在kotlin中是这样的:
class Person(val name: String)
fun main(vararg args: String) {
val person = Person("crazypandas")//<1>
println(person.name) //<2>
}
//result:
//crazypandas
- <1>你调用了构造器,而且没有使用
new
关键字 - <2>你调用了getter方法并且访问到了它的值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同样的逻辑代码,却简洁了不少,终于不用整天成吨成吨的写代码了。同样的,如果属性是var
的话,你可以直接赋值(实质上kotlin编译器会自动帮你调用setter),例如你有一个person对象,对象有个属性是isMan:person.isMan = true
。
那么在kotlin中能否自定义getter和setter呢?当然可以!请看下面代码:
class Rectangle(val width: Int, val height: Int) {
val isSquare: Boolean
get() { //<1>
return width == height
}
}
fun main(vararg args: String) {
val rectangle = Rectangle(10, 10)
println(rectangle.isSquare)
}
//result
//true
<1>:属性isSquare的getter声明
你甚至还可以这么干:
class Rectangle(val width: Int, val height: Int) { val isSquare: Boolean get() = width == height }
这也是可以的。
package声明和import包
在kotlin中,package声明和import包和Java没有任何区别(package其实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下面会提到),因为Kotlin和Java百分百兼容,因此,你可以在kotlin中import Java的类库来使用。
Java和Kotlin的代码文件
众所周知,在Java中,类名必须和.Java
文件相同,而在Kotlin中没有这个限制。在kotlin中,同一个文件可以写很多个类,并且名字可以是任意的。
在kotlin中,package其实并不完全等价于Java,在Java中,package和文件夹路径一致,在kotlin中,package 不等价于文件夹路径,这点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