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记忆,学习终生
课程信息
时间:2020年11月22日
主讲:薛贵(北师大教授)
副标题:学习与记忆背后的脑科学
引言
字节跳动的同学们对哪些话题好奇?
听课的时候拍照 PPT 会暗示自己的脑子,现在不需要好好记住,但是拍下来的照片之后也很少会回顾。不如此时此刻认真听
有被 cue 到(
当我们谈论记忆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记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记忆是什么?
记忆不是拍照般的精确记录,人们还需要使用记忆片段带来灵感
大脑是个记忆体(时刻变化的网络结构)
改变一个人,等于改变/重塑他的记忆
我是谁?我是我的记忆!
例如:心理咨询
记忆的复杂历程
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经历 1~2s 就会消失,而只有刻意注意,才可能成为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在失去重复的情况下,在 10s 左右也都会遗忘
记忆的本质是建立联系
物质层面:发生新的神经元的髓鞘化 + 海马体辅助形成联结
Eric Kandel
睡眠有助于记忆
睡眠下海马体触发特殊放电机制唤醒神经元,更容易产生记忆与清理无用记忆
怎样算“学会”?
记忆的 长期 保持 和 迁移
一些方法看似减慢学习速度,却能促进长期学习
大脑如何形成与存储记忆
依据让实验者完成某种事情,监控大脑各部分的耗氧量,监控大脑活动
薛贵, Science, 2010 => 有效学习背后的大脑机制
记忆需要靠唤醒之前的记忆再拿出来加强
巩固记忆可以不依靠学习,只需要触发唤醒再记忆的流程即可
高效学习的两个核心原则
适度难度原理:保证大脑的高活动水平
记住学习材料需要更强的大脑活动
分散重复、以测代练、加强应用、深度学习、增加变式
分散重复:依据记忆曲线拉长记忆周期
Hermann Ebbinghaus
学习次数越多,间隔越大
扩展阅读:https://www.zhihu.com/column/supermemo-guru-cn
以测代练:通过更累的方式,完整输出学到的内容
全面测试、及时反馈、分散测试
不追求测试偏题怪题 / 测试后及时知道结果 / 测试周期拉开
知识网络原理:知识需要在大脑的知识网状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搭建骨架是个痛苦缓慢而有价值的过程
知识的组织方式、认知的结构是可迁移的,知识的结构迁移到新的学习领域可以加速学习
构建组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理解记忆、加强输出
构建组块:依据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做分组,降低信息的“容量”
知识体系
如何依据知识体系背单词?
记忆术背后的大脑原理与隐形陷阱
固定编码表
将数字与物品相关联,不断练习记忆与扩展编码表
看到数字可以转换为物品,物品可以编出一个故事
记忆桩:记忆宫殿
Method of Loci, Simonides​
虚设一个场景,和场景中几个关键位置作为“记忆桩”,在记忆桩上关联要记住的物体,从而形成整体记忆
如何正确看待记忆术
熟练后可短时间记忆大量可编码的内容
是对记忆内容内在结构的严重扭曲
不利于对记忆内容的应用(提取慢)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方法
适用范围有限,可应用于不需要深入理解的场景
弊大于利,限制人的创造力
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的终生学习者
碎片化知识与被动学习
面向创新应用的深度学习
深度的学习:选择 / 分析 / 应用 / 自控 / 评价 / 创新
费曼学习法(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成长)
学习的不同类型和层次
刻意练习
确立可行目标 / 走出自我舒适区 / 有意识专注 / 专家反馈指导 / 有效的心理表征
图书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5993/
ByteDance Learning 好书导读:https://learning.bytedance.com/course/10254/tasks?NOT_REDIRECT=1
学习力:三个高效终身学习者的基石
薛贵,基于脑科学未来教育目标改革,2020,《人民教育》
形成有机知识体系
从具体到抽象各个层次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灵活使用的知识体系
强大的认知能力
强大的信息加工能力,专注,擅长获取、分析、整合信息并创新
持久学习动机
充满热爱和激情、渴望成长发展,坚韧,善于管理情绪和延迟满足
高效终身学习者的画像
“项目总算拿到了,赶紧学做项目吧!”
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不断相信自己能够学会新知识
总结与回顾:高效终生学习123
课程扩展阅读
薛贵 - 个人主页
http://brain.bnu.edu.cn/a/zh/keyantuandui/jiaoshou_yanjiuyuan/2016/0223/623.html
课程 Q&A
这个课程本身是否也算是知识零食?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把这个作为引入“深度学习”的起点
“似曾相识”的感受如何产生的?
记忆不是纯粹的保存,记忆会把片段加自己的想法重新创造一些片段
肌肉记忆为什么比记忆更长久?
是另一个回路,它的特点是需要更多次数的练习
学习一定要讲究目的性吗?那这样会不会太功利了呢?会不会最后只剩下所谓有用的内容了,类似于艺术、哲学这类的内容怎么办?
本质上干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以目的为基础的。这个不是功利,这个是人的行为的基本模式
已有结构化记忆的庞大化复杂化是否可能会导致遇见不兼容已有结构的新知识体系时学习速度更慢?
会,比如说年纪大一些的人可能接受新的知识的时候会更刻板。但是不同的人不一样,这个可以靠自知来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