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不二读书」群成员针对《思考·快与慢》一书的完整复盘。本期书目复盘君:火山

使用指南

《思考·快与慢》为俞军推荐的“适合产品经理的十本书”之一,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此书带领我们窥见了牛人的思考模式,帮助我们提升理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本篇文章是《思考·快与慢》一书的复盘,以五大部分为框架,首先我们以一张思维导图大致领略整本书的内容。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之后进行每一部分的详细复盘,每部分包括思维导图和重点内容补充。

图书复盘

01
第一部分——系统1与系统2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重点内容补充

  1. 我们的思考体系包括了系统1(更偏向直觉、无意识)和系统2(有意识、理性)两种思维系统。系统1不需要我们费力控制,因此不需要耗费过多体力;系统2需要我们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因此需要我们耗费相对较多精力,也需要对事情投以注意力。

  2. 系统2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大脑的使用超负荷,那么系统2的处理则是有选择性且精确的: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这个活动会得到其所需的注意力,其他“多出来的”注意力再慢慢被分配到其他任务中去。

  3. 系统1能察觉简单的关系、擅长整合关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处理多个独立的话题,也不能利用纯粹的统计学信息。系统2能够处理“多重任务”,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

  4. 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目标问题)的时候,大脑可能会因为对问题答案控制能力不强导致思维发散而做出用简单问题替代困难问题的行为,比如用“你现在的心情如何”(目标问题)来回答“这些天你对生活是否满意”(启发式问题),这两类问题之前的联系强烈跟每个人系统1的强度关联有关。这样的替代帮助系统2节省了许多繁琐的工作,直接给出了一个直觉性答案(系统2页也可能不验证直接采取这个答案,更省力)。

02
第二部分——判断启发法

图片
图片

重点内容补充

  1. 如果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但是对于锚定值的调整往往是不足的,例如“开车下了高速公路驶入城市街道时车速还会那么快”是因为放缓车速的程度不够,没有调整到足够低的速度,也就是调整不足。

  2. 暗示也是一种锚定效应,例如“甘地去世时比144岁大还是小?”我们就会观察到144这个岁数,并且把这个数字通过向下调整得出自己的答案。

  3. 锚定效应还可以是一种营销策略,例如为某些产品打上“限购“的标签,会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欲提升了。

  4. 当我们更青睐某个事物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事物更好、更有优势,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受到情绪启发法的影响。

  5. 效用层叠是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经由该过程表示的认知触发一连串的反应。这一过程的驱动机制包含信息的、名声的动机:个人通过部分了解他人的外在想法,为了保持社会认可的利益而通过部分扭曲自己的公开反应而支持上述认知。例如效用野心家总是力图触发效用层叠以推进其计划。

  6. “概率忽视”:对小概率事件,想到了分子(即你在新闻中看到的悲惨新闻),却没有想到分母。

  7. 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制的组合必然会导致对小威胁的夸大。

  8. 我们可以用贝叶斯定理来理性地约束我们的直觉,关键在于两点: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03
第三部分——主观自信

图片
图片

重点内容补充

  1. 我们听过的许多传奇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哪些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

  2. 我们过于容易去相信一个故事或者给故事编造一个逻辑链条。在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谜题的答案只是初露端倪时,我们也很容易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

  3. 我们对自己持有的信念很多时候毫无缘由,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系统1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得出结论;逻辑上的连贯性能给人信心,但我们可以表现出主观自信,这仅仅只是反映出系统1和系统2所构建的情景的连贯性,并不一定在事实上是真实可信的;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即使证据十分苍白也能构建一个非常连贯的故事。

  4. 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

  5. 有时候专家预测竟然不如简单运算准确,可能原因之一是这些专家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但或许将这些特征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反而会更好。人类时常认为自己比公式强大,因为人们拥有关于这一问题的其他信息,但这种看法往往是错的。专家判断不可取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一致。

  6. 不可靠的判断使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作出有效预测,这种普遍的不一致性很有可能是由于系统1对极端条件的依赖所致。

04
第四部分——经济学应用

图片
图片

重点内容补充

  1. 伯努利理论强调对于个体的财富效用比绝对财富更能作为衡量快乐与否的指标。为了预估某个因素的主观体验,我们需要有参考依赖,只知道绝对数值还不够,还需要知道该个体进行自主比较的参照值的大小。比如在判断一张纸上的灰点是深还是浅时,需要知道这张纸的颜色如何;在预测一笔财富的效用之前,也同样需要了解其参考值。

  2. 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即使在一场赌局中,得到的数额(150美元)比失去的数额(100美元)更大,人们还是往往会规避损失。

  3. 经济学家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最终从数学角度证明了通过财富效用来解释损失厌恶是荒谬的,原因是任何拒绝低风险的有利赌局的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赌注从而坚决将风险规避推向一个荒谬的水平。例如,大多数人会拒绝“有50%的概率损失100美元,有50%的概率得到200美元”的赌法,但基本没有人会拒绝“有50%的概率损失200美元,有50%的概率得到20000美元”的赌法。

  4. 大脑特定区域的“活跃”(表明氧气需求量增大,即神经活动加强)取决于任务本身。

  5. 不仅是普通人,专家也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框架实验显示“对风险规避或冒险的偏向都不是基于现实的。在同样客观的结果中,做出的偏向会随着不同的制定情况而反转。

  6. 道德直觉会依赖于任意的参照点。例如“富人的生育免税额是不是应该比穷人的更高?”和“没有孩子的贫穷家庭是否要和没有孩子的富人家庭缴纳同样多的附加费?”在某种角度是相似的问题,但受问题框架影响,道德原则往往会生成相互矛盾的回答。

05
第五部分——两个自我

图片

重点内容补充

  1. 体验效用是会变化的,就像每天的温度或气压那样,其结果将被绘制成时间函数。

  2. 真正让人们改变想法的是另一个事件到底是使目前的事情恶化还是改善,以及这个人最终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实验指出“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对人的观念影响非常大,我们倾向于知道结果是什么并且非常看中结果的重要性。人们还有”少即是多”的观念,认为一个典型的时刻可以作为代表来表现这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3. 对于回答一些抽象、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时,人们很可能会因为其中某一个或几个事情影响了评估,并且也不会去穷尽所有事情来得到评估结果。因为大脑可能不止当前这一种情绪,还可能会联想到最近发生的或者将来要发生的一些事情,然后使得人们对该问题的评估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