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兜兜转转,也有了一些感慨。感兴趣的可以瞧瞧我的经历。

论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论文如初恋。只求盲审通过,答辩顺利。

由于今年形势比较特殊,再加上学校刚好就在重灾区武汉,所以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也变得更为艰难。无论是数据代码、结构设计图纸,还是参考文献、实验装置,都留在了学校。而学校开学无望,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也只能硬着头皮,挣扎着讲好一个科研小故事。

所幸的是,论文大体上已经搞定,已经在走盲审的流程,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这么一来,似乎硕士生活已经快要走到尾声了,仓促却又自然。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老是在想,自己三年读研是否真的有意义。如果本科就出来工作,现在就已经拥有了三年经验,在职场上或许会有更多的技术积累和更大的成长空间。而读了三年研究生,似乎也只是多拿了一份文凭,年龄多涨了几岁,多享受了几年校园生活。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于我而言,有时候也的确会羡慕本科出去工作的同学在三年内达到的职业高度,但仔细想了想,其实更多时候还是怀着一丝庆幸的。

我本科硕士专业都是生物医学工程,光专业中带有的生物二字就已经劝退了不少人。而我校招求职的方向却是互联网技术开发。非科班,跨专业,读研三年的意义在哪儿?这或许就该聊聊我是怎么度过三年读研时期的了。

故事得从2016年的夏天开始,保研的前夕。由于我本科的成绩比较尴尬,不高不低,处于似乎刚好能够到保研线的位置,因此在正式的保研资格没有出来之前,我是最惶恐最不安的那个。如果最终无法保研,那我就得准备考研或者找工作,这对我来说是及其不情愿的。

但是那个时候学校的各项政策一拖再拖,要等到九十月份才能出结果。再加上之前申请清华和上交的夏令营时,成绩排名不太行,导致没了下文。所以最终一气之下,决定留本校原专业以及原来的实验室,并且暑期放假的之后直接去北京打工去了。(那个时候根本没想过以后的工作,更没有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去北京是在通州区的稻香村当客服...要是那个时候可以尝试一下互联网公司的实习,或许路子就不一样了)

打工经历是悲惨的,住在满是狼藉的宿舍里,天天加班给亲们答疑解惑,处理月饼为什么掉渣,拿破仑为什么少了个角等问题。这段经历其实是对之后的学习工作是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的,只能算是体验了一把生活。

回到学校之后,有惊无险倒是获得了保研资格,从此就开始了实验室搬砖的生活。那个时候,都说考研的是狗,保外校的是猪,而保本校的是猪狗不如。保本校基本就意味着研究生生活的开始了。

大四上学期我大部分时间基本就投入在实验室,小部分时间则是跟舍友吃吃喝喝以及LOL。那这段日子我在做什么呢。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我开始是做硬件的。平常就是写写verilog,调调板子,做做实验。那时候我依旧不清楚以后的工作应该走哪个方向,我只想着多为生物医学领域做点事情,多发点文章,多参加会议。

后来感觉有点不对劲,自己似乎对硬件没有天分,更没有兴趣。于是就开始了自己摸鱼的生活。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自学python和机器学习,天天拿着舍友的西瓜书和花书偷偷琢磨。那时就是觉得好玩,感觉自己好像抓住了技术的热点,时代发展的脉搏。贼拉兴奋。

只不过热度持续没多久,看到实验室的同学有的开始写文章,投会议,有研究成果了,我就开始了纠结。我对于职业规划的意识很落后,不知道学机器学习以后可以去干算法工程师,更不知道后端开发、服务器开发要掌握什么知识体系。

我只知道既然是读研,还是专心做点科研才行。于是乎我又把重心放在了科学研究上。我这个人脑洞比较大,比如看百度百科能看一上午,一个词条联系一个词条的看。有时候就会对一些奇怪的知识留有印象。这点在科研中倒是有那么一点帮助,比较容易产生奇怪的想法。只不过,技术能力是硬伤。

因为一些原因,我在实验室属于孤立的存在。因为我们组就我一个人,我自己在做一个冷门的课题。这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难顶啊。如果课题要做的完善,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机械控制,都得我自己来。再加上老师的放养政策,我倒是有挺多自己的时间。

在我自己做科研的日子里,我逐渐尝试着从软件算法等方向上去做创新。有同学可能会疑问,我这个专业跟软件算法有啥关系呢。噢忘了说了,我们实验室是专门做医学影像系统的,所以需要使用硬件电子学做数据采集,软件算法做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和处理的。

所以呢,单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的技术栈是Qt/C++和Linux。Qt/C++用来做桌面上的客户端,Linux是用来做仿真和数据处理的。但是因为缺乏意识,一直到最后也没有非常系统的对计算机基础等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学习,更多的都是东拼西凑。

除了做科研,研究生主要的一份精力还得放在”写本子“上。所谓的”本子“指的是项目申请,包括各种专项计划、国家部门基金等等。写本子可算是除了科研之外,最劳民伤财的事情了。实验室的老板曾说过,博士生是一定要写本子的,硕士生尽量也得写。

因此每到项目申请的时节,各种会议各种材料各种通宵达旦四处横飞。写本子对于广大工科生来说,其实是比较煎熬的事情。毕竟

Talk is cheep, show me the code.

而要写成一个好本子,将研究工作的逻辑、路线、科学问题、技术基础等等方面讲清楚才是最重要的。我在读研期间就经历过不少项目的申请、中期报告、结题等阶段,文字功底显著提升。虽然写的大部分项目好像都没申到过...

从踏出校门的那刻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职业生涯的起点每个人都不一样,起点的高低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园里决定的。那么就归纳一下吧,多出来的三年校园生活,对我来说,意义在哪儿?

给予意识培养的时间。 很多学生选择读研的原因,可能都是因为本科毕业出去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我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其实这是很多本科专业培养机制的问题,学的太多太杂,有限的时间里无法精通从而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是存在便是真理,我相信我的专业学成出来肯定有更好的出路,只是本科毕业的我还没有看清。因此,读研让我对我的专业有了更好的认知,从而校正落后的职业意识。说实话,我情愿花这三年来看清更多的东西,做好更多的准备,从而迈出最适合我的道路。

培养项目思维。 玩虚的来了,我要开始讲思维培养了。我记得当时本科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曾是说过一句话,评论华科的学生出去,将才很多,帅才很少。华科是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里面的学生能力很高,但是却少了那么点掌控全局的能力。我自己的本科生活,枯燥无趣,没有点大风浪,甚至都没有为一个人拼过命。没有组过团队,没有经历过完整的项目和课题,更不懂统筹规划和时间管理。而我在读研三年,让我对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知,或多或少都培养了我的一丝大局观和项目思维。

提升表达能力。 这或许也是虚的。对我自己而言,本科毕业的我可能在大众面前发言、提问和展示都不利索,表达能力十分薄弱。而读了研的人都知道,读研最头疼的时候就是得知要做报告,还是英文报告。我们实验室由于有外籍教授,所以所有的报告都是英文形式。无数次学术级的报告和答疑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真的是十分巨大的。即时发言的逻辑和条理都需要经过一次次的训练才能练就,而这在读研过程中其实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成长。除此之外,写本子的过程也非常磨砺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工科生的文字功底普遍比较一般,多写写本子能够很大化的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就是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树立领域认知。 这里的领域是指专业领域或者技术前沿。读了研,怎么都对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和认知能力吧。我一直觉得,世间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交融的。曾经看过一位同时获得生物学和电气工程学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利用生物学中的结构和概念解决了电气工程中的问题,最后还发了一篇Cell。我学的生物医学,我了解医疗仪器设计,我懂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我熟悉医学影像系统,但之后我却要在抖音做软件开发。这个跨越大不大,很大。那我的所知所学还有意义吗?我觉得有,只不过不是现在。我还一直觉得,后端开发、客户端开发等等岗位,只不过是体现的是技术能力工程能力,而研究生期间所学,则是应用领域应用方向。不矛盾不冲突,技术终究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里不是鼓吹啥专业都去读研,而是在说技术终究是用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的,熟悉一个应用领域不是坏事。)

精进代码能力。 前面已经提及过,在研究生期间我是有敲代码的,不是完全与软件无关。说到写代码,我在本科时期也会写那么一点点,但是自知能力还不够。读研三年内,其实也没有在软件算法上做出过什么很惊天动地的工作,最多也就是写了些专业内需要的小工具和小算法,连开源价值可能都没有。但总是不能跟那些本科就能写出热门开源库的大佬相比的。读研期间的代码大部分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会应用在实际的场景或者系统中,不是写着能够运行就行。至少这个过程让我这个门外汉领略到了软件开发的美丽,从而顺便提升了一丢丢的编程能力。

读研三年,能够说得出来的成长还有很多,还包括对科研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发展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了知识从创造再到应用的一系列经历。这些都不是仅仅能够在简历上用写了几行代码,会用什么技术栈,熟悉和掌握C++来说得清楚的。

读研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啦。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读研找到了女朋友啦!逃 ε=ε=ε=┏(゜ロ゜;)┛

其实无论如何,反正这个研我是读完了。有意义也好,无意义也罢,赚了这份经历就不算输。之前有个学化学的朋友问我,之后想搞互联网,那还要不要读研呢?说实话,在读不读研这个事情上,我做不了谁的人生导师。但是我觉得首先不应该对任何专业有歧视,也不应该对任何行业有盲目的崇拜和跟风。

拿这个问题来说,如果是当时的我的话,我很有可能会傻傻的先把研读得差不多了,然后才开始考虑转行的问题。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会先明确自己是否真的对互联网感兴趣,然后再考虑读研实验室的情况。优先考虑实验室本身研究工作是否能跟互联网相结合,不然就考虑实验室导师的放养政策,是否支持实习和自学等。

如果铁了心要当码农,同时实验室项目是纯实验类型,导师管的又严,还不能实习,可以考虑跨专业考研或者准备一段时间先进中小公司积累经验。我的建议也只是建议,人生的路子很多,千万不能把自己给限制死了。

聊完干货,现在该煽情了。

读完研,再算上本科的四年,在华科已经呆了七年了。人生的近三分之一都在这里度过,说没有感情那是假的。并且这片校园见证了我最大的改变,从一个傻不隆冬的书呆子,变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想到一年半前的一个晚上,那时的我还没有经历过校招的毒打,也没有体验过毕业设计的煎熬,内心憧憬着外面世界的都市繁华,不知愁滋味却强说着离别的愁绪。一不小心,却说中了一年后的心境。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996icu,还不知道大小周,还不知道什么是绩效评定,甚至还不知道北上广深的房价是多少钱一平。如今,艰难的校招挺过来了,令人头秃的论文也熬过来了,时间也是真的走了,才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了愁绪。怀念过往,又有点畏惧将来。

记得高中时期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大概无宠不惊的生活终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是这份淡然处事的态度却值得学习。过去已逝,未来可期。

现在也只想着早日开学,最后再体验一把校园生活。

青年节快乐!
ps:以上纯属个人感悟和意见,不具有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