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判断平衡二叉树

【考点映射】
  • 二叉树
【出现频度】★★★☆
【难度】★★☆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二叉树,判断它是否是高度平衡的二叉树。一棵高度平衡二叉树定义为:一个二叉树每个节点 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1 。

【参考答案】
平衡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的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1,则二叉树是平衡二叉树。平衡二叉树还有一个规律,其所有子数都必须是平衡二叉树,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递归的方式去判断是否是平衡二叉树。
递归的方法有两种:自顶向下 和 自底向上。
自顶向下递归:
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求任意一个节点P高度的函数height,有了这个函数,我们就很方便的判断二叉树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可以利用二叉树的前序遍历,从根节点开始,分别对左右子数进行递归,判断每个节点的高度差是否大于1。自顶向下遍历的弊端就是,对于同一个节点,height函数可能会重复被调用,所以时间复杂度较高。
代码示例(Java):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Balanced(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Math.abs(height(root.left) - height(root.right)) <= 1 && isBalanced(root.left) && isBalanced(root.right);
        }
    }

    public int height(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else {
            return Math.max(height(root.left), height(root.right)) + 1;
        }
    }
}
自底向上递归:
如果使用自底向上的做法,则对于每个节点,函数 height 只会被调用一次。
自底向上递归的做法类似于后序遍历,对于当前遍历到的节点,先递归地判断其左右子树是否平衡,再判断以当前节点为根的子树是否平衡。如果一棵子树是平衡的,则返回其高度(高度一定是非负整数),否则返回 -1。如果存在一棵子树不平衡,则整个二叉树一定不平衡。
代码示例(Java):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Balanced(TreeNode root) {
        return height(root) >= 0;
    }

    public int height(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
            return 0;
        }
        int leftHeight = height(root.left);
        int rightHeight = height(root.right);
        if (leftHeight == -1 || rightHeight == -1 || Math.abs(leftHeight - rightHeight) > 1)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Math.max(leftHeight, rightHeight) + 1;
        }
    }
}

【知识点延伸】
二叉树的遍历:
二叉树的遍历分为三种方式: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
这里的前、中、后,都是以父节点的相对位置来说的。
前序遍历:父、左、右
中序遍历:左、父、右
后序遍历:左、右、父
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看我下面的图解:
我们对其进行前序遍历
同理可得:
中序遍历,遵循左、父、右原则,最终的顺序为:3、5、2、6、1、4、3。
后序遍历,遵循左、右、父原则,最终的顺序为:3、2、5、1、3、4、6。


3.1.10 二分查找

【考点映射】
  • 搜索
  • 数组
【出现频度】★★★★☆
【难度】★☆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 n 个元素有序的(升序)整型数组 nums 和一个目标值 target ,写一个函数搜索 nums 中的 target,如果目标值存在返回下标,否则返回 -1。
示例 1:
输入: nums = [-1, 0, 3, 5, 9, 12], target = 9
输出: 4
解释: 9 出现在 nums 中并且下标为 4
示例 2:
输入: nums = [-1, 0, 3, 5, 9, 12], target = 2
输出: -1
解释: 2 不存在 nums 中因此返回 -1

【参考答案】
关于二分查找的算法解释:
前提条件:列表必须是经过排序的。
查找逻辑:(假设列表已经排序,并且元素按从小到大排)
  • 如果目标值等于中间元素,则找到目标值。
  • 如果目标值较小,继续在左侧搜索。
  • 如果目标值较大,则继续在右侧搜索。
代码示例(Python):
def binary_search(nums, target):
    left = 0
    right = len(nums) - 1
    while left <= right:
        center = left + (right - left) // 2
        if nums[center] == target:
            return center
        if target < nums[center]:
            right = center - 1
        else:
            left = center + 1
    return -1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测试代码
    nums = [-1, 0, 3, 5, 9, 12]
    target = 5
    idx = binary_search(nums, target)
    print(idx)
    # 输出:3


3.1.11 什么是深度优先搜索?什么是广度优先搜索?

【考点映射】
  • 搜索
【出现频度】★★★
【难度】★★★

【参考答案】
深度优先搜索属于图算法的一种,是一个针对图和树的遍历算法,英文缩写为DFS,即Depth First Search。一般用于解决走迷宫问题、最大路径问题。
其过程简要来说是对每一个可能的分支路径深入到不能再深入为止,而且每个节点只能访问一次。
深度优先的基本原则:按照某种条件往前试探搜索,如果前进中遭到失败(正如老鼠遇到死胡同)则退回头另选通路继续搜索,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目标为止。
例如以A为起点,G为目标开始查找,查找的顺序是:A -> B -> E -> F -> C -> G
广度优先搜索,英文缩写为BFS,即Breadth First Search。属于一种盲目搜寻法,目的是系统地展开并检查图中的所有节点,以找寻结果。换句话说,它并不考虑结果的可能位置,彻底地搜索整张图,直到找到结果为止。
和深度优先算法不同的是,广度优先算法是逐层顺序遍历的,讲究的是广度(宽度)。
还是以A为起点,G为目标开始查找,查找的顺序是:A -> B -> C -> D -> E -> F -> G。


3.1.12 请说说常见的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考点映射】
【出现频度】★★★☆
【难度】★★★☆

【参考答案】
下面做个汇总:

【知识点拓展】
下面是对一些排序算法中的遇到的名词做个解释:
稳定:如果a原本在b前面,而a=b,排序之后a仍然在b的前面。
不稳定:如果a原本在b的前面,而a=b,排序之后a可能会出现在b的后面。
内排序:所有排序操作都在内存中完成。
外排序:由于数据太大,因此把数据放在磁盘中,而排序通过磁盘和内存的数据传输才能进行。
时间复杂度: 一个算法执行所耗费的时间。
空间复杂度:运行完一个程序所需内存的大小。
O(n+k):n 个0到k之间的整数的复杂度。


3.1.13 选择排序

【考点映射】
  • 排序
【出现频度】★★★☆
【难度】★★

【参考答案】
选择排序(Selection-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动画图解:
代码示例(Python):
def select_sort(lists):
    '''
    选择排序(升序)【不稳定排序】
    原理:
    1、给定一个列表,经过第一轮比较后,找到最小值,与第一个位置交换;
    2、接着对不包括第一个元素的剩下的元素,找到最小值,与第二个位置交换;
    3、重复该过程,直到进行比较的记录只有一个为止

    以 list = [5, 4, 2, 1, 3] 为例:
    第一次排序后: [1, 4, 2, 5, 3]
    第二次排序后: [1, 2, 4, 5, 3]
    第三次排序后: [1, 2, 3, 5, 4]
    第四次排序后: [1, 2, 3, 4, 5]
      
      时间复杂度:O(n**2)
      空间复杂度:O(1)
      
    :param lists:
    :return: lists
    '''
    count = len(lists)
    for i in range(0, count):
        min = i
        for j in range(i + 1, count):
            if lists[min] > lists[j]:
                min = j
        lists[min], lists[i] = lists[i], lists[min]
    return list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测试代码
    lst = [5, 4, 3, 2, 1]
    # 调用冒泡排序
    sorted_list = select_sort(lst)
    print(sorted_list)
    # 输出:[1, 2, 3, 4, 5]


3.1.14 插入排序

【考点映射】
  • 排序
【出现频度】★★★☆
【难度】★★

【参考答案】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的工作原理是:把n个待排序的元素看成是一个有序表和一个无序表。开始时有序表中只包含1个元素,无序表中包含有n-1个元素,排序过程中每次从无序表中取出第一个元素,将它插入到有序表中的适当位置,使之成为新的有序表,重复n-1次可完成排序过程。就好像我们在打扑克牌时的洗牌动作。
动画图解:
代码示例(Python):
def insert_sort(lists):
    '''
    插入排序(升序)【稳定排序】
    原理:
    1、假设初始时假设第一个记录,自成一个有序序列,其余的记录为无序序列;
    2、从第二个记录开始,按记录大小,依次插入之前的有序序列中;
    3、直到最后一个记录插入到有序序列中为止

    以 list = [5, 4, 2, 1, 3] 为例:
    第一步,插入5之后: [5], 4, 2, 1, 3
    第二步,插入4之后: [4, 5], 2, 1, 3
    第三步,插入2之后: [2, 4, 5], 1, 3
    第四步,插入1之后: [1, 2, 4, 5], 3
    第五步,插入3之后: [1, 2, 3, 4, 5]

    时间复杂度: O(n) ~ O(n**2)  平均: O(n**2)
    空间复杂度: O(1)

    :param lists:
    :return: lists
    '''
    count = len(lists)
    for i in range(1, count):
        key = lists[i]
        j = i - 1
        while j >= 0:
            if lists[j] > key:
                lists[j+1] = lists[j]
                lists[j] = key
            j -= 1
    return list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测试代码
    lst = [5, 4, 3, 2, 1]
    # 调用冒泡排序
    sorted_list = insert_sort(lst)
    print(sorted_list)
    # 输出:[1, 2, 3, 4, 5]


3.1.15 冒泡排序

【考点映射】
  • 排序
  • 双指针迭代
【出现频度】★★★★☆
【难度】★★
【参考答案】
冒泡排序(Bubbling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遍历若干次要排序的数列,每次遍历时,都会从前往后依次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如果前者比后者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这样,一次遍历之后,最大的元素就在数列的末尾 采用相同的方法再次遍历时,第二大的元素就被排列在最大元素之前。重复此操作,直到整个数列都有序为止。就好比气泡从水底逐步冒到水面的过程,所以被称为冒泡排序。
动画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