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缓存策略
http协议是什么?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 浏览器请求服务器获取内容就是基于http协议或者https协议。 使得计算机可以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字、图片、二进制、音频、视频等资源。
既然http负责传输资源,那么缓存是必不可少的
http缓存策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 强缓存 (浏览器端执行)
- 协商缓存(服务器端执行)
优先级: 强缓存 > 协商缓存
所谓强缓存就是第一次请请求服务器的时候获取的两个字段【Expires】、【Cache-Control】.
强缓存【Expires】、【Cache-Control】
Expires
【Expires】:该字段是HTTP1.0版本提出的,是浏览器访问服务器时,由服务器在ResponseHeader字段中设置该资源过期时间:
Expires:Mon, 29 Jun 2020 11:10:23 GMT
复制代码
上面表示该请求在 29 Jun 2020 11:10:23 前使用缓冲资源,过后再次请求则请会请求服务器获取新的资源。 所以每次请求前浏览器都会判断Expires字段来决定使用缓存资源还是重新请求服务器。
但是Expires的时间是在服务器的ResponseHeader中生成的,所以时间是相对于服务器时间的,一旦服务器时间跟浏览器本地时间不一致则会出现问题,所以Expores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缓存方法,所以在HTTP1.1提出了【Cache-Control】字段。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该字段是HTTP1.1提出的,该字段的值是 过期时长(类似一种倒计时的功能),这样即使 服务器和浏览器日期时间不一致也不会导致Expires的问题,到了时间自动过期。
Cache-Control:max-age=6000
复制代码
上面代码代表的是该请求的资源在6000秒后过期, 6000秒前使用缓存资源。
注意事项:
- 当Expires和Cache-Control同时存在时,优先使用HTTP1.1的Cache-Control
- 当强缓存的【Expires】、【Cache-Control】都不命中时,则进入协商缓存。
协商缓存
协商缓存原理: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服务器时,服务器会判断Request Headers是否带有缓存标识,若不存在缓存标识,则在Response Headers添加缓存标识,并且返回新的资源。
缓存标识分为两种:【Last-Modified】、【ETag】
Last-Modified
这个字段表示最后修改时间,是指请求的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在浏览器第二次访问服务器时,会在Request Headers的If-Modified-S***rong>中带上该字段的值(值来自服务器),服务器接到请求后,会对If-Modified-S***rong>的值与该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对比,若请求的资源最后修改时间大于If-Modified-S***rong>的值,则返回新的资源,并重新设置Last-Modified字段的值。
以上就是协商缓存:【Last-Modified】的整个执行过程。
ETag
ETag是对请求资源的内容进行MD5算法,生成一个唯一的标识(hash值)。只要资源文件有所改动,改值就会发生改变。 过程: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服务器的时候,服务器会判断Request Headers中的【If-None-Match】是否包含值,若没有该字段则返回新资源,并在Response Headers增加ETag字段,ETag值为请求对应资源的内容生成的hash值。
浏览器第二次请求时,会在Request Headers上添加【If-None-Match】字段,值为服务器返回的ETag的值,服务器接受到请求后,会与请求资源的MD5算法生成的hash值做对比,若相同则返回304告知浏览器使用缓存的资源,若不相同则返回全新的资源给浏览器,并且把新的资源hash值通过Response Headers的ETag字段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在下次请求时带上。
ETag 和 Last-Modified 对比
- 性能上,Last-Modified > ETag,因为Last-Modified记录的是资源最后修改时间,而ETag则是记录MD5算法生成的文件内容的hash值。
- 精度上,ETag > Last-Modified,因为ETage是根据内容生成的hash值,对内容极其敏感,而Last-Modified只是记录资源最后一次修改时间。
协商缓存 总结
- Last-Modified: 在服务器生成,存在Response Headers的【Last-Modified】中,浏览器通过RequestHeaders中的【If-Modified-Since】字段把Last-Modified的值带给服务器。
- ETag : 在服务器中生成,存在Response Headers的【ETag】字段给带浏览器,浏览器通过Request Headers中的【If-None-Match】字段把【ETag】的值带给服务器。
HTTP队头阻塞
众所周知,服务器和客户端是经过三次握手创建TCP通道进行交流的,最后通过四次回收告别的。
所以一次TCP通道的创建是需要消耗一定资源和时间的。
那么在HTTP0.9之前,每发送一次请求就必须创建一次TCP通道,但是一个网站往往都需要发送几十个请求,那么就需要创建几十个TCP通道,那样岂不是很消耗资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
有的! 在HTPP1.0开始增加了Connection: Keep-Alive字段,可以让TCP链接持续打开。这样就可以节省了一个请求创建一次TCP通道的性能消耗。
在HTTP1.1引入了持久连接 和 管道机制
持久连接
持久连接:即不用声明Connection: keep-alive字段,TCP连接默认不关闭,并且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长连接的连接时长可以通过请求头中的 keep-alive 来设置。
当客户端请求中含有Connection: Keep-Alive首部,服务器响应中也有Connection: Keep-Alive首部时,双方才会成功建立持久连接。
在服务器返回【Connection: Keep-Alive】字段时,还可以追加【Keep-Alive: max=5, timeout=120】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Keep-Alive: max=5, timeout=120
复制代码
上面个例子说明,服务器最多还会为另外5个事务保持TCP连接的打开状态,或者将打开状态保持到连接空闲了2分钟之后。
管道机制
HTTP1.1 允许在持久连接上可选择使用请求管道。这是相对于keep-alive连接的又一性能优化。在相应到达之前,可以将多条请求放入队列,当第一条请求发往服务器的时候,第二第三条请求也可以开始发送了,在高延时网络条件下,这样做可以降低网络的环回时间,提高性能。
持久连接 + 管道机制 引发 HTTP队头阻塞
前面提到HTTP管道化要求服务端必须按照请求发送的顺序返回响应,那如果一个响应返回延迟了,那么其后续的响应都会被延迟,直到队头的响应送达。
HTTP队头阻塞 的解决方法
利用HTTP2的多路复用解决:
对于HTTP1.1中管道化导致的请求/响应级别的队头阻塞,可以使用HTTP2的多路复用解决。
HTTP2不使用管道化的方式,而是引入了帧、消息和数据流等概念,每个请求/响应被称为消息,每个消息都被拆分成若干个帧进行传输,每个帧都分配一个序号。每个帧在传输是属于一个数据流,而一个连接上可以存在多个流,各个帧在流和连接上独立传输,到达之后再组装成消息,这样就避免了请求/响应阻塞。
当然,即使使用HTTP2,如果HTTP2底层使用的是TCP协议,仍可能出现TCP队头阻塞。
并发连接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域名而言,是允许分配多个长连接的,那么可以理解成增加了任务队列,也就是说不会导致一个任务阻塞了该任务队列的其他任务,在RFC规范中规定客户端最多并发2个连接,不过实际情况就是要比这个还要多,举个例子,Chrome中是6个。
域名分片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在一个域名下分出多个二级域名出来,而它们最终指向的还是同一个服务器,这样子的话就可以并发处理的任务队列更多,也更好的解决了队头阻塞的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TianTian.com,可以分出很多二级域名,比如Day1.TianTian.com,Day2.TianTian.com, Day3.TianTian.com, 这样子就可以有效解决队头阻塞问题。
HTTP2
- 二进制分帧 这是一次彻底的二进制协议,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头信息帧和数据帧。
- 头部压缩 HTTP 1.1版本会出现 「User-Agent、Cookie、Accept、Server、Range」 等字段可能会占用几百甚至几千字节,而 Body 却经常只有几十字节,所以导致头部偏重。HTTP 2.0 使用 HPACK 算法进行压缩。
- 多路复用 复用TCP连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且不用按顺序一一对应,这样子解决了队头阻塞的问题。
- 服务器推送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即服务器推送。
- 请求优先级 可以设置数据帧的优先级,让服务端先处理重要资源,优化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