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Linux就该这么学
静态IP选路
一个简单的路由表
选路是IP层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之一。前面的部分已经简单的讲过路由器是通过何种规则来根据IP数据包的IP地址来选择路由。这里就不重复了。首先来看看一个简单的系统路由表。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
192.168.11.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0
169.254.0.0 * 255.255.0.0 U 0 0 0 eth0
default 192.168.11.1 0.0.0.0 UG 0 0 0 eth0
对于一个给定的路由器,可以打印出五种不同的flag。
-
U表明该路由可用。
-
G表明该路由是到一个网关。如果没有这个标志,说明和Destination是直连的,而相应的Gateway应该直接给出Destination的地址。
-
H表明该路由是到一个主机,如果没有该标志,说明Destination是一个网络,换句话说Destination就应该写成一个网络号和子网号的组合,而不包括主机号(主机号码处为0),例如 192.168.11.0
-
D表明该路由是为重定向报文创建的
-
M该路由已经被重定向报文修改
U没啥可说的,G说明这是一个网关,如果你要发数据给Destination,IP头应该写Destination的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就应该是GateWay的Mac地址了;反之,如果没有G标志,那么数据链路层和IP层的地址应该是对应的。H说明了Destination的性质,如果是H的,则说明该地址是一个完整的地址,既有网络号又有主机号,那么再匹配的时候就既要匹配网络号,又要匹配主机号;反之,Destination就代表一个网络,在匹配的时候只要匹配一下网络号就可以了。
这样,IP选路的方式就可以更加具体化了。如下
-
首先用IP地址来匹配那些带H标志的DestinationIP地址。
-
如果1失败就匹配那些网络地址。
-
如果2失败就发送到Default网关
顺便提一下那个GenMask(还记得子网掩码么),它指定了目的地址的子网号,例如第一条的子网就是11。
其他有关路由表的知识
一般,我们在配置好一个网络接口的时候,一个路由就被直接创建好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动添加路由。用route add命令就可以了。
而当一个IP包在某一个路由器的时候发现没有路由可走,那么该路由器就会给源主机发送“主机不可达”或者“网络不可达”的ICMP包来报错。
注意,一般的操作系统默认是没有路由功能的,这需要自己配置。这些历史原因就不细说了。
ICMP的IP重定向报文和路由发现报文
当IP包在某一个地方转向的时候,都回给发送IP报的源主机一个ICMP重定向报文,而源主机就可以利用这个信息来更新自己的路由表,这样,随着网络通信的逐渐增多,路由表也就越来越完备,数据转发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
重定向报文只能由路由器发出。
-
重定向报文为主机所用,而不是为路由器所用。
在主机引导的时候,一般会发送在网内广播一个路由请求的ICMP报文,而多个路由器则会回应一个路由通告报文。而且,路由其本身不定期的在网络内发布路由通告报文,这样,根据这些报文,每一个主机都会有机会建立自己的路由表而实现网络通信。路由器在一份通告报文中可以通告多个地址,并且给出每一个地址的优先等级,这个优先等级是该IP作为默认路由的等级,至于怎么算的就不深究了。
路由器一般会在450-600秒的时间间隔内发布一次通告,而一个给定的通告报文的寿命是30分钟。而主机在引导的时候会每三秒发送一次请求报文,一旦接受到一个有效的通告报文,就停止发送请求报文。
在TCP/IP详解编写的时候,只有Solaris2.x支持这两种报文,大多数系统还不支持这两种报文。(后面还会讲到一些有用的路由报文)
动态选路协议
前面的选路方法叫做静态选路,简要地说就是在配置接口的时候,以默认的方式生成路由表项。并通过route来增加表项,或者通过ICMP报文来更新表项(通常在默认方式出错的情况下)。 而如果上诉三种方法都不能满足,那么我们就使用动态选路。
动态选路协议是用于动态选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只是使用在路由器之间,相邻路由器之间互相通信。系统(路有选择程序)选择比较合适的路由放到核心路由表中,然后系统就可以根据这个核心路有表找到最合适的网路。也就是说,动态选路是在系统核心网络外部进行的,它只是用一些选路的策略影响路由表,而不会影响到最后通过路由表选择路由的那一部分。选路协议有一大类常用的叫做内部网关协议(IGP),而在IGP中,RIP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协议。一种新的IGP协议叫做开放最短路经优先(OSPF)协议,其意在取代RIP。另一种最早用在网路骨干网上的IGP协议--HELLO,现在已经不用了。
如今,任何支持动态选路的路由器都必须同时支持OSPF和RIP,还可以选择性的支持其他的IGP协议。
Unix选路程序
Unix系统上面通常都有路由守护程序--routed。还有一个叫做gate。gate所支持的协议要比routed多,routed只是支持RIPv1版本。而gate则支持RIPv1、v2,BGPv1 等等。
RIP:选路信息协议
它的定义可以在RFC1058内找到,这种协议使用UDP作为载体(也就是UDP的上层协议)。我们最关心的就是RIP其中的一个段,叫做度量的段,这是一个以hop作为计数器(就是以走过多少路由为计数器)的段(IP协议里面也有一个TTL不是么)。这个度量段将最终影响到路由表的建立。
一般说来routed要承担如下的工作:
-
给每一个已知的路由器发送rip请求报文,要求其他路由器给出完整的路由表。这种报文的命令字段为1,地址字段为0,度量地段为16(相当于无穷大)。
-
接受请求,如果接收到刚才的那个请求,就把自己的完整的路由表交给请求者。如果没有,就处理IP请求表项,把表项中自己有的部分添上跳数,没有的部分添上16。然后发给请求者。
-
接受回应。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使用hop数小的规则。
-
定期更新路由表,一般是30s(真频繁)给相邻的路有启发一次自己的路由表。这种形式可以使广播形式的。
这个协议看起来会工作的很好,但是,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隐藏的忧患,比如说RIP没有子网的概念,比如说环路的危险。而且hop数的上限也限制了网络的大小。
因此,出现了很多RIPv1的替代品,比如说RIPv2,比如说OSPF。他们都是通过某种策略来影响路由表,所以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