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ring启动,查找并加载需要被Spring管理的bean,进行Bean的实例化
  2. Bean实例化后对将Bean的引入和值注入到Bean的属性中
  3. 如果Bean实现了BeanNameAware接口的话,Spring将Bean的Id传递给setBeanName()方法
  4. 如果Bean实现了BeanFactoryAware接口的话,Spring将调用setBeanFactory()方法,将BeanFactory容器实例传入
  5. 如果Bean实现了ApplicationContextAware接口的话,Spring将调用Bean的se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将bean所在应用上下文引用传入进来
  6. 如果Bean实现了BeanPostProcessor接口,Spring就将调用他们的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方法。
  7. 如果Bean 实现了InitializingBean接口,Spring将调用他们的afterPropertiesSet()方法。类似的,如果bean使用init-method声明了初始化方法,该方法也会被调用
  8. 如果Bean 实现了BeanPostProcessor接口,Spring就将调用他们的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
  9. 此时,Bean已经准备就绪,可以被应用程序使用了。他们将一直驻留在应用上下文中,直到应用上下文被销毁。
  10. 如果bean实现了DisposableBean接口,Spring将调用它的destory()接口方法,同样,如果bean使用了destory-method 声明销毁方法,该方法也会被调用。

总结:

  1.  实例化Bean: 容器通过获取BeanDefinition对象中的信息进行实例化。
  2. 设置对象属性(依赖注入):实例化后的对象被封装在BeanWrapper对象中,Spring根据BeanDefinition中的信息进行依赖注入。
  3. 注入Aware接口(给bean增加某种能力,申明是某种特殊的bean):Aware接口用于增强Bean能力,容器需检测该对象是否实现了xxxAware接口,并将相关的xxxAware实例注入给bean。
  4. BeanPostProcessor(自定义处理,满足用户需求): 前置处理,后置处理
  5. InitializingBean与init-method:调用afterPropertiesSet()方法,在bean正式构造完成前增加我们自定义的逻辑,调用init-method方法完成bean的构造
  6. DisposableBean和destroy-method:通过给destroy-method指定函数,就可以在bean销毁前执行指定的逻辑。

参考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14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