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两本书《幕后产品》和《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作者分别是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王诗沐和三节课CEO后显慧(Luke)。今天先写写《产品的视角》,下文简称作者为Luke。他在百度工作过,后来与黄有璨、布棉联合创立了职场教育APP『三节课』,带了大量的产品经理实训课,所以他的很多出发点是职业教育的角度,不一定落地,但比较全面。
互联网日新月异,一本2016年的书看来已经挺老了,有什么亮点呢?


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 里面提到的许多概念(迭代,灰度,MVP,持续交付等)已经被后来的互联网人反复实践验证过,新人可以用来补课。而有些说法已经不再适用了(草根互联网已经不再草根了,至少从新一批的创业者来说)。
这本书组织的形式就特别像是三节课的一门课程,有形象的比喻,有图表,有同学们的作业。所以这本书说的是“好产品经理如何落地的实施方式,培养产品经理观念,意识”。书里说的一些“术”,比如数据驱动迭代,都是实习中有遇到过,但是目前来说还不够痛,感受不够深的,暂且不表。这里是书中的主要观点:
  1. 产品首先是给自己的,然后是给用户的。

  2. 一切知识,无外乎常识,或者基于常识的推论。所以,人的理性应该是:常识+逻辑。

  3. 产品经理工资如何?钱多人少速来,这是行业状态。但是你应该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人,还是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或者是不可或缺的人,决定你在这个行业的价值。但如果你连不可复制都做不到,那你的价值可能是很低

  4. 产品经理第一部,广泛使用各类产品,并能分析竞品

  5. 一款好的产品,首先好用,再尽可能的也能好看!(没有哪款产品是丑死的,但是有很多产品是因为不好用死的),丑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解决用户的需求

  6. 互联网产品定义: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它是网站集功能的服务。
    比喻的角度解释: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黑盒子,能让用户经过这个黑盒子从黑脸变成笑脸(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带来商业价值(满足企业需求)

  7. 如何观察产品和认识产品:外观静看(整体结构,色调搭配,内容设置),内解剖(逻辑结构,交互设计,每一处细节)
    另外一个角度讲:满足用户什么需求,通过产品具体什么功能满足,用户来源方式,是否容易被复制,是否容易被竞品比下去,市场优势在哪里,如何产生商业价值,如何能够持续有价值

  8. 从身边一切软件,服务,体验开始细微观察,这款产品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慢慢行程产品思维,认识产品,分析产品

  9. 对于一个初级一年级的产品经理,想法很多行动很少,所以执行力最重要

  10. 产品经理干嘛?解决问题的人

  11. 产品经理逻辑能力,执行力比创意更有价值。


下面是小陈自己的思考。
Luke在《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一书的前言里阐述了他的产品哲学:
肯尼斯·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出:结构和过程组成了一切。就像产品一样,结构是技术性的,过程是流程化、场景化的。我们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术性的结构、框架、代码、链接,但往往忽视了过程。
我经常想,一个用户,进入一个产品的系统,就像进入了宇宙的空间结构中。而用户花上一个小时在这个系统里,其实这个用户已经不是当初的用户,而系统也可能不是原来的系统了。因为用户的进来,系统变了;因为对系统的使用,用户也变了。我把肯尼斯·沃尔兹的那句话改造成:产品,是由结构与过程组成的。
互联网产品的定义以及推论,对于互联网产品到底是什么,俞军认为是用户模型+交易模型,Luke换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过程,也更容易在实战中有所感受:
互联网产品是一个黑盒子,通过这个黑盒子,用户会从哭脸变成笑脸,同时它会从底部掉出一些钱来

这个黑盒子因为不同的行业和语境,内部结构也不一样,但最基本的结构是T模型。T的上面横向是信息架构,纵向是业务流程。也就是说,互联网产品是一个通过信息架构和业务流程组成的黑盒子,它首先能够带来用户微笑,然后能够带来商业价值。
  • 推论一:互联网产品的第一价值是微笑价值,然后才可能带来商业价值。

  • 推论二:传统行业的产品,比如房地产,就是反向进行的,用户从微笑变成哭,然后带来商业价值。

  • 推论三:不管什么行业,黑盒子里面的基本结构都是T模型组成的,而横向的信息架构一共有3种类型,纵向的业务流程应该也是呈现“泳道状”的。


3种信息架构分别是:
  1. Yahoo模式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类目陈列”模式,

  2. 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模式,

  3. 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数据订阅推送”模式,


Luke提出的这三种横向信息架构,代表了PC时代网站的主流信息组织方式。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今日头条开始的推荐引擎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用户发现这样更不用动脑了,也就再也回不去了。于是信息的触达方式变成了“机器推荐+人推荐”,所以淘宝的猜你喜欢瀑布流、淘宝直播之所以是产品矩阵重要的一环,起着固守阵地,提高用户黏性的作用,就是因为帮助用户在决策层解决了“买什么”的问题。网易云音乐在2015年前后,最让人惊艳的是什么?是歌单,用户对自己喜欢什么音乐是说不出来的,而没听过的歌在你听到之前也是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的(维吉麦效应,维吉麦是澳洲一种奇妙的食物, 没有吃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它的口味),于是突然发现有人懂自己,还用歌单把这种虚无缥缈的情绪说了出来,这就是网易云音乐的Aha! moment。Luke说的『用户会从哭脸变成笑脸,同时它会从底部掉出一些钱来』,其实说的就是商业价值的基础是产品模式和用户价值。互联网通过数据,把用户研究的颗粒度从缩小到人甚至是人的单个需求(用户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俞军),把获得市场反馈的时长从一个财报季度缩小到秒级。更了解了用户真正的需求,先用户价值后商业模式,这是对商业出发点的一次颠覆——从面向股东创业转变到面向用户创业,人文精神与人作为商业基本研究单位的趋势。但是二者具体怎么考虑就必须要看产品的阶段了。前爱奇艺的产品总监高炜曾经分享过产品的生命阶段瀑布流图:

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1. 从2016年的BAT看当时的产品经理对商业模式的理解:

所谓盈利模式,就是向谁收钱!无非就是向企业收费(to B),向用户收费(to C)和企业用户交易,我收佣金(Bto C)。
  1. toB:于是向企业收费的公司就是百度,百度本质上是一家广告公司(从盈利模式来看),并且是中国最大的广告公司。

  2. toC:向用户收费就是腾讯,腾讯的游戏和增值服务收入占据了其总收入的60%以上,腾讯本质上是一家游戏公司(从盈利模式来看),而且是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一家占据半壁江山。

  3. BtoC:企业和用户交易,我来收取佣金,就是阿里。淘宝和支付宝都是这样的模式。所以阿里天然就有平台属性。

所以之所以称BAT为BAT,大概是它们各自守住了一个盈利模式,并且做到了极致。百度通过技术,让企业的广告投入降到最低限度;腾讯通过产品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阿里巴巴通过运营能力、诚信和生态整合让平台交易更加顺利、高效。
时至2020年上半旬的今日,暗流涌动,互联网格局早已变天。腾讯,toC(游戏、理财通) + BtoC (产业互联网)+ toB (腾讯广告,行业应用)的三驾马车已经蓄势待发
在广告领域,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信息流广告取代了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广告,背后是流量的迁移。

2. 产品经理的使命是解决问题。

圆首金老汉有一次提到,产品经理需要做的不是对现有产品的批评,也不是建设性的意见,而是对于问题的一整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所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市面上流行的商业模式, 产品交互逻辑,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比如电商行业的会员电商,就是为了解决电商『人货场』模型中『人』的复购率的问题。而会员电商做到了极致的Costco更进一步,他们深谙『真香定律』,知道只有低价才是复购的永动机。所以他们解决的其实是供应链问题,通过大量充足的订单,掌握了对“货”的议价权,用销量保证换取了超低的价格,甚至许诺整体毛利率不高于14%。在这方面,Costco的中国徒弟,拼多多的黄峥玩得更是6,利用爆款把上游拿捏得死死的。又比如微商,玩得最溜的分销,解决了销售模式和用户触达两大难题,通过人与朋友圈频繁地触达用户。解决问题,落到平常工作的实践中,产品经理的价值是解决用户、客服、技术、运营提出的问题,这不意味着他们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是说我们要,我们要这是产品经理的价值所在。我很不喜欢互联网创投圈生造各种新词的现象,佶屈聱牙且没有营养,但是我不反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可视化一些经典的商业案例和模式。不管用什么方式传播,能解决问题最重要。

3. 训练产品思维的一个思路:

怎么提高自己的产品sense?这是最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虽然俞军产品方法论里面,认为产品经理需要天赋,顶级的产品经理需要有超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超乎常人的同理心,产品sense。但是产品经理本身也可以借由训练来让自己变得更有产品思维。怎么做呢?Luke借用了计算机领域的两个概念,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这对我很有启发。黑盒是把自己当成小白用户,去看产品是否带来了微笑价值(用户需求是否被满足,用户价值是否被实现)。
方式为:
  • 用户画像

  • 产品画布


产品画布,点击查看大图

白盒是要去分析产品的流程,交互,原型和版本迭代,因此方式就有绘制产品流程图,原型图,观察产品的版本迭代,学习APP store的版本记录来还原产品迭代。之前分享过训练产品思维的方式,结合下面的第5点来看,就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产品sense』训练:
大量对比,不带偏见,面试前优先体验竞品。重要的产品黑白盒双管齐下。

4. 尽早培养迭代管理的意识

Luke也在书中总结出了版本管理的一些规律:
(1)大型版本早期要更加扎实和简单,这样可以容纳不同的小版本失措和功能迭代,不断测试用户需求。
(2)大版本的更新不应该太频繁。如果太频繁,则小版本没法充分释放,用户需求也没法充分测试。而且,如果大版本更迭频繁,那一定是整体思路没有想清楚,不断在底层设计上“调头”。
(3)小版本要快速发布,不断测试用户需求,不应该对小版本功能的定位太过纠结,要知道,小版本的需求可以不断更迭,最快的一周就可以更新。这个时候,重要的是不断更新需求、排出优先级,控制节奏。版本管理可以说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但平时忙起来,容易忽略

5. 一份产品人进阶的书单

虽然我认为产品经理主要的进步方式还是大量密集实践以及复盘思考,但是一个学习进阶的框架会让我们在实践中目的更明确,Luke这个书单也挺及时的:


作者推荐书单,点击查看大图

我自己之前也尝试在俞军推荐的基础上写过一个书单。产品经理研究商业和人性,对于这两者,是不是借用经济学工具,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


我自己在看的产品书单击查看大图

大家可以按需取用,这些书就算不看,也至少可以帮助自己知道自己要去哪。
6. 常识与偏见。
我们一直说产品经理要有小白视角,那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放下自己对用户、对别的产品、对传统经济模式偏见,走出五环。破除对别的产品的偏见:不应该根据喜好来用产品,下载了产品之后一直没有打开过占着内存也不行。最好的方法是,体验并写下来体验报告,体验完了删掉。比如说社区产品,男性产品经理可以看看Blued,大姨妈,小红书,popi;女性产品经理可以看看陌陌,虎扑,快手。作为产品经理,庖丁解牛的功夫是只看一眼APP就能想明白产品背后的流程、交互、版本,是需求、商业模式、解决方案、运营手段和竞品。
7. 产品经理与运营、营销的深层关系。
在实习的时候,就有深刻的感受,产品和运营的关系更像是唇亡齿寒,相互依存的。这一点有待后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