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贫穷的本质》,才看了个前言,自己就突然对“真理”感到非常悲观,此话怎讲?

书中有一个关于给穷人化肥的案例

如果一个穷人,他没有钱买化肥,那么他种的田刚刚只够他一个人吃,那么无论他多么辛苦,他只会越来越穷,因为他没有剩余,但是的体力会逐年下降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给他一些化肥,那么他可能就种多了粮食,有了剩余,然后再买更多的化肥,再种更多的粮食,我用matlab做了一个简单的图像这样
代码如下

from numpy import *
from pylab import *
t=linspace(3,8,10)
plot(t,t*t,'r-',label=r'$y=t^2$')
legend(loc=5)
xlabel(r'$t$')
ylabel(r'$y_1$')
# twinx()
plot(t,27/t,'b-',label=r'$y=27/t$')
ylabel(r'$y$')
legend(loc=6,)
show()


这里引入“贫穷陷阱“的概念,两个函数是我自己构造的,只是为了让他们的起点都是(3,9),表示,当这个农民种的粮食为9时,如果他不再添加化肥,那么随着他年龄的增加,他的产量会逐渐下降,如果此时他用了一点化肥,那么产量将上升,购买更多化肥,继续上升(当然,有上限)

所以这个分界值成为贫穷陷阱,所以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图中表现得很直观,慈善组织要做的,就是要将处于这个节点的穷人往上推一把,让他们自己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此时有人提出来了,假设真的有所谓的"贫穷陷阱",谁会第一个意识到这个农民处于贫穷的陷阱?

当然是他自己对吧,多年劳动却没有积蓄,他只需要将其他花费中的一些省下来购买化肥,就可以突破“贫穷陷阱”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他就是没钱啊,他所有的资产都投入了,只能产出这些粮食

额,这就是这本书的经典的地方,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上面为“贫穷陷阱”辩护的话在理论上都很完美,但是,作者实地到了非洲,南美等地,发现,即使极端贫穷的人,他们在食物中的花费最多占总收入的70%,而且,这些食物中,虽然大部分是物美价廉的小米,同时有贵但是口感更好的”大米“

这说明,再穷的人也要追求生活质量的,他们完全可以稍稍降低几年,自己就完成“贫穷陷阱”的突破,但是事实上没有,所以“贫穷陷阱”更像是一个完美的,自己想象出来的模型

思考

书还没看完,说不定以后还有反转

回到主题,为什么对真理感到悲观

因为好像,一个真理的对立面,往往是另一个真理

或者说,当一件事情发生,所引入的参数不同,真理好像就不一样了

关于光是粒子还是波就争论了几百年,原因就是两派通过各自的实验都发现了对自己有利的结论

网易裁员,大家骂网易,如果突然发现被裁的员工说谎了,大家又去骂员工,如果又发现这是网易的陷害……

如果对一件事情的真正的真理,需要6个参数才能得出,那谁能知道是6个?谁能知道是哪六个?谁能知道5个参数得出的结论和6个的偏差是只有一点还是南辕北辙?

谁?只可能是当事人,仅仅是可能

所以,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说得很对,我其实对新闻学,传播学这些行业没什么感觉的,但是现在,我突然觉得,这太难了。

网络上的骂战,是生活中的骂战的升级版,因为网络效应,卷入了更多的人,大多数人都被当枪使,他们只能选择别有用心的人给他们参数来推出自己的真理,可是那又怎样?键盘侠也很快乐,满足了他们的某种情感,知道真相的人往往是被骂得更多的人

联想起之前看得一篇小说龙之介的《竹林中》,说的是一对夫妻和一个强盗的故事,强盗绑架了丈夫,在丈夫面前***妻子,最后丈夫被发现死了,而对于丈夫的死,作者神奇的从三个人物的视角描述了这件事,强盗,妻子,丈夫的鬼魂!
更神奇的是,三个人都说是自己杀了这个丈夫,而且说的事件经过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对事件的理解不同,比如“丈夫的眼神”

所以,好像即使是当事人,在身处事件中心的情况下,依然会对“真理”,或者“真相”有不同的看法!

至少我现在觉得,真理这事真的,无解……

今年大四,软件工程专业,新开公众号 小松的读书与成长 记录我技术进步与读书笔记
一是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二是也激励我不要对待知识“不求甚解”,而是要认认真真的分析清楚原理,不能“萌混过关”
欢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