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由

    自由允许并鼓励人们追求、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而它也是多样性的,拥护自由即是拥护多样性。
    多样性的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多样性的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作出的不同选择。承认多样性,承认差异,人们才能够升华自己的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达成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多样性是驱动创新的一个重要因子。只有承认多样性,我们才能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发现问题时,社会成员不是按照现有的观念、简单地沿用既有的规范来进行决策和行动,而是要对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规范提出挑战,使每个人在大胆质疑的前提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承认多样性,每个人的想法都会被重视,独特的思想和多元的价值观协同合作,从而增加社会活力,帮助社会实现革新、突破。

2. 秩序

    社会秩序指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个体为摆脱“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相互缔结契约,达成一致,形成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良好的社会秩序将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增加福利。
    社会失序会增加社会协调成本,整个社会在利益冲突与协调过程中损耗资源,使得人与人之间信息、知识、经验的差异被机会主义所利用,整个社会交易成本陡然放大。
    秩序的存在,限制了自由,却也保障了自由。自由离了秩序无法存活。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写到鹏程万里,却仍需风力相助。鹏的视界无疑开阔许多,却仍受束缚。小到尘埃,大到鲲鹏,都无法达到绝对的自由。秩序虽是用来保护自由的,但过分的秩序也会摧残自由。

3. 真理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解决分歧、达成一致的标准。
    求真是和谐社会的公民必备的素质,论辩有利于这一素养的形成。人们对事物和价值往往有歧见。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消除歧见,达至认同。行动和思维选择标准来自真理,知识的真理性特质只有通过外部的批判性检验才能获得。
    从哲学上看,任何个人都没有能力掌握最后的真理,因此才有必要尊重每个人发现真理、追求价值的权利及真理与价值的多样性。

4.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这是一种思维技能,其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治的基础。自治使一个人较少依赖并因此较少受他人指示和影响,能达到自我审查、自我校准的目的。
    自我审查:反省自己的动机、态度与价值观,避免偏见,做到思想公正、客观、尊崇真理。自我校准:揭露错误或不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校正错误发现真理。

5. 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公平促进效率,不公平导致低效率。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地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地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而个人所得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
    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方法对公平与效率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既不能只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也不能为了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6.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优势: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福利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社会福利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可减轻居民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社会福利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另外,福利制度不仅在生理方面保证了劳动力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的身体素质,而且通过教育等手段提高了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这样,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增强使劳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者寿命的延长使他们能够从事劳动的期限延长了,从而保证了经济扩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社会福利的弊端:
    第一,失业危机。过高的社会福利开支,最终将通过各种税收转为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的提高必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致使社会中就业机会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失业保障费用的增加,并形成失业保障和就业之间的恶性循环。此时,福利不但没有成为消除失业的手段,反而成了增加失业的导因。
    第二,资本转移。高标准的福利是靠向企业和个人征税维持的,因此也就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居高不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因而许多跨国公司不断地将资本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第三,观念危机。由于福利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服务,一些人宁肯靠国家补助过日子也不愿努力寻找工作,滋生了懒惰和不思进取的思想。优厚的社会福利是一种“大锅饭”,使许多人上进心减退,不劳而获思想增强,高福利制度造就了不少“高级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