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汇
1. 外汇的概念
外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各国外汇管制法令所称外汇为广义外汇,狭义外汇即通常所说的外汇,指以外币所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 外汇应具备的要素
- 具有真实的债权债务基础
- 票面所标示的货币一定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自由兑换货币指该货币在国际支付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且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
- 是一国外汇资产,能用以偿还国际债务,具有普遍接受性。
3. 外汇的作用
- 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进行国际间的货物、服务等产出的买卖。
-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进行国际商品、国际金融、国际劳务、国际资金等方面债权债务的清偿。
- 作为国际储备手段支付一国必须偿还的债务,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 作为国际财富的象征,实际上是对国外债券的持有并能转化为其他资产。
二. 汇率与汇率制度
1. 汇率的概念
外汇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
2. 汇率的标价方法
- 直接标价法:用一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叫做直接标价法。1USD=6.5CNY
- 间接标价法:用一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叫做间接标价法。1CNY=0.155USD
- 美元标价法: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其他货币是标价货币。 1USD=0.87EUR
3. 汇率的种类
- 买入汇率:商业银行等机构买进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
- 卖出汇率:商业银行等机构卖出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
-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相加除以2为中间汇率。中间汇率不含银行买卖外汇的利润,常用来衡量预测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趋势和幅度。
- 官定汇率:又称法定汇率,是指官方所规定的汇率,在外汇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禁止自由市场的存在,官定汇率就是实际汇率,而无市场汇率。
- 市场汇率:在自有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
- 贸易汇率:用于进出口贸易及其从属费用方面的汇率。
- 金融汇率:主要指资金转移和旅游支付等方面使用的汇率。
- 单一汇率:一国对外仅有一个汇率,各种不同来源与用途的收付均按此计算,或本币对各种外币的即期外汇交易的买卖价不超过2%称为单一汇率。
- 多种汇率:一国货币对某一外国货币的汇价因用途及交易种类不同而规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或本币与外币即期外汇交易买卖价超过2%称为多种汇率。
- 电汇汇率:用电讯通知付款的外汇价格叫电汇汇率。电汇汇率交收时间最快,汇率最贵。
- 信汇汇率:用信函方式通知付款的外汇汇率。
- 票汇汇率:在兑换各种外汇汇票、支票和其他票据时所采用的汇率叫票汇汇率。
- 即期汇率:指货币目前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
- 远期汇率:指在未来某一天进行交割而事先约定的外汇买卖价格。
- 基础汇率:一国货币对国际上某一关键货币(美元)所确定的比价即基础汇率。
- 交叉汇率:从两种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中计算出非美元货币间的汇率即为交叉汇率。
4. 汇率决定理论
- 国际借贷说:亦称为外汇供求说(国际收支说),该理论认为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外汇资金流量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外汇应付),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
- 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主要是以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为依据的,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表示。
- 利率平价理论:投资者将本币投放于国内市场按国内利率获取收益,也可将本国货币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投放国外按国外利率获取收益,再将收益按远期汇率折成本币,这种套利资本的国际流动通过汇率的不断调整使得两种收益相等。
-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汇率由货币市场存量均衡所决定,并主要受名义货币存量,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实际利率和预期通胀率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所制约。(名义货币存量(货币供给量)增加,国内物价水平上涨,本币贬值,本币对外汇率下浮;一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上升,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物价下降,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币对外汇率上浮;一国名义利率上涨导致货币实际需求下降,抑制物价上涨,则本币对外汇率上浮;本国预期通胀率下降,则本币对外汇率上浮)
5. 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制度: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并把两国货币比价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 维护固定汇率的措施:提高贴现率、动用外汇黄金储备、实行外汇管制、举借外债或签订互换货币协定、实行货币公开贬值等。
- 优点:固定汇率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提供较为稳定的环境,降低了汇率风险,便于进出口成本核算。
- 缺点:基本丧失了国际收支的杠杆作用,使货币政策难以保持其独立性;使一国经济暴露在国际经济动荡中,易招致国际游资冲击,国外通货膨胀容易传至国内;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 浮动汇率制度:外汇市场根据供求变化自发决定本币对外币的汇率。
- 从政府是否干预外汇市场分为清洁浮动和肮脏浮动,清洁浮动(自由浮动)政府完全不干涉外汇市场的汇率制度,实际中不存在。肮脏浮动(管理浮动)政府不时的对外干涉外汇市场使本币汇率升降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
- 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是否组成国家集团这一角度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 优点: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以避免因长期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可以增强一国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可以消除国际游资大规模的冲击,将更多外汇资源用于经济建设,有更强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生命力。
- 缺点:汇率波动频繁不利于国际贸易正常发展和国际资本正常流动,易产生投机行动从而加剧汇率波动,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具有内在通货膨胀倾向,也会助长金融泡沫。
- 联系汇率制度:将汇率制度的确定与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加以结合,利用市场机制互相牵制。具有稳定汇率和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市场中的汇价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又保持相对稳定。但其削弱了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易招致国际游资冲击,不能利用汇率杠杆。
-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选择若干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密切的主要货币组成货币篮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出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使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是一种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6. 米德冲突
- 米德冲突指的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使用宏观经济政策无法同时达成内外部经济均衡。
- 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
- 国际收支发生赤字,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如果此时国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从国内角度需要实行扩张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左右为难无法起效。
7. 蒙代尔政策搭配
- 蒙代尔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也可以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使用,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 例如紧缩性财政政策趋于降低利率,紧缩性货币政策趋于提高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利率提高会改善资本账户收支。由此可见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紧缩对国际收支也会有不同的作用。
8. 克鲁格曼三角
- 克鲁格曼”三元冲突“认为一国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
- 如果某国或某地区的金融政策选定了某条边,则意味着它也选定了该边两端的政策目标,而与该边相对的角所标示的政策目标则无法实现。
- 三角形的底边表示金融政策选择了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在国际自由流动(废除外汇管制),从而它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中国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和欧元区各成员国)
三. 币值 利率与汇率
1. 币值与利率
利率下降->本币资产收益下降->居民把本币资产转换成外币获取更高收益->本币贬值->本币资产大量卖出->本币资产价格下跌收益上升->利率上升
2. 币值与汇率
直接标价法下:本币贬值->直接汇率上升(单位外币折算更多本币)
四. 国际收支理论决定汇率
假设汇率自由浮动,政府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国际收支引起的外汇供求流量决定了短期汇率水平及其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