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思维
什么是用户思维?
举个例子,在重庆,地道的重庆火锅,基本不提供麻酱蘸料。但在北京,麻酱蘸料是每家火锅标配。
因为从用户需求层面分析:
本地人吃重庆火锅时,最常用的蘸料是蒜蓉油碟,既能保持食材鲜味,又能快速降温。
但北京人吃火锅时,最常用的蘸料是麻酱,没有麻酱就没有灵魂。
所以,重庆火锅(业务)要想在北京做大做强,一定要为北京客人(目标用户)提供麻酱蘸料(解决用户需求)。
1.1 如何运用用户思维
1、纵向运用:忘记一切运营认知,从用户视角体验业务全流程
产品经理常流行一句话“把用户当傻子”,并不是指欺骗用户,而是去解放客户——降低用户的学习和选择成本,让用户更容易上手。
举个例子,在在线教育赛道,一些运营在微信公众号场景使用文本消息+超链接转化用户时,经常出现“运营以为用户知道点击蓝字就能跳转领取,实际上用户并不知道这个操作”的情况。
因为很大一部分目标用户群体是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家长,他们并不熟悉微信生态玩法,如果没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很可能就浪费一次转化机会。
后来我在原有的文本超链下方加入一句文案“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领取”,实测转化率提升10%!
用户思维,先假设自己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用户,亲自体验业务流程,找出一切可以优化的关键点,降低用户的思考与行动成本。
2、横向运用:用户需求-业务价值-用户操作
用户思维,建议经常从用户需求、业务价值、用户操作这 3 个层面思考问题:
用户有哪些需求?
业务提供什么价值?
用户如何操作?
以在线教育的微信生态为例,k12新用户普遍存在“快速提分”的需求,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学生文具等利益价值,用户需要的操作就是主动进入到企业的微信流量池:公众号、企业微信、社群、视频号等。
当然在具体的场景里,我们需要结合场景进一步细化用户操作指南,比如上面案例中的“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领取”,以此降低用户操作难度、提升业务转化效率。
二、第二增长曲线
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增长业务的发展可以抽象为一条S型曲线。按业务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进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
在进入期时,业务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模式、在发展期时,增长速度较慢,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在发展期时,业务模式已初具雏形,边际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降低,综合效率显著提升,
业务增长速度大幅提高;
在成熟期时,业务模式基本成熟,成本稳定在一定范围,无法再像之前显著降低,但业务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趋于停滞甚至有出现负增长的迹象;
衰退期,如字面意义,业务基本没有增长,处于不断衰败的过程,以前提效的运营策略也无力回天。
宏观层面上,任何业务都必然存在衰退期,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微观层面来看,我们虽然无法回避衰退期,但可以通过“第二增长曲线”延长发展期和成熟期,从而延后衰退期的到来。
以每个人的人生为例,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至少在人类已知的历史,“长生不老不死”仍是传说。但人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计划、医疗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体素质、延长生命。
再举个例子,京东早年依靠3C起家,开始杀入电商领域,如果仅靠电商业务,京东可能有一定发展前景。但京东在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布局物流领域,这相当于一次“第二增长曲线”探索。时至今日,京东物流反哺京东集团——在市场上,2021年2月16日晚,京东物流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估值达到400亿美元左右;在用户认知上,“京东快递”成为京东电商的独特优势。
2.1 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最佳时机
在讲最佳时机前,我想先让大家知道影响探索工作开展的2个主要因素:
探索意愿,指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积极性
探索能力,指能投入到“第二增长曲线”的资源
人处在比较轻松的环境时,资源丰沛,精力充足,探索未知事物成为可能;
反之,人在比较困难的环境时,精力与资源会优先调拨给当下优先级最高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寒窗苦读只为考大学的普通学生,基本所有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当他考上大学后,他就可以有除了学习外的更多选择,娱乐放松、培养兴趣、参与社会实践等等。
同理可以得出,发展期是最适合用户增长去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时期。
这个时候,2个条件均已成熟:
1、有能力去探索——在发展期时,业务模式初具雏形,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可支配资源有剩余,探索新方向成为可能
2、有意愿去探索——在发展期时,业务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业务生存压力较小,上级愿意投入资源探索新方向的可能性较大,这主要是由结果决定的:
探索成功,业务获得新的增长引擎,增长速度大幅提升;
探索失败,后果对现有局面影响不大,还能沉淀相关结论。
而在其他时期,业务均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可支配资源基本都投入到能带来稳定收益的方向,出于业绩指标的重担下,也失去了探索的意愿——此时已承担不起探索失败的后果。
所以,建议探索”第二增长曲线“工作越早展开越好,如果实在不行,在业务发展期也要开始有所行动了。
三、快思考与慢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 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有 2 套系统,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需要费脑力,例如复杂的运算,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管体验相关联“。
系统1,即”快思考“,根植于人们长期的行为和习惯,不怎么需要集中注意力,一定情况下,你甚至可以同时运行若干”快思考“的事件,比如简单的计算”1+1=2“、中国人使用筷子,简单地抄写作业等;
系统2,即”慢思考“,需要注意力集中,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就会中止,比如解一道高数题、校招offer选择。
快思考与慢思考是人出于进化的需求发展出来的思考方式,目的是”让有限的脑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面对同一件事时,人们也更偏向于用快思考处理,如果快思考无法解决,才会去调动慢思考系统。
举一个例子,A、B同时备战校招,采取不同的战术。
A以量求胜,搞海投战术,一份简历投递100家企业,平均每家都投递2-3个不一样的岗位;
B以质求胜,选择10个最匹配的岗位,针对每个岗位的JD逐一修改简历,让自己的与岗位更匹配。
看起来,A上岸的机会更大,但往往B更容易成为校招赢家——简历更容易通过筛选,也更容易从事自己适合的工作。
从思考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方案:
A采取的是快思考,基本不耗费脑力,更多是耗费体力——只要不断重复投递,并不在乎是否人岗匹配。即便遇到合适的岗位,因为使用模板式简历,自身优势也没法体现;
B采取的是慢思考,极其耗费脑力——需要分析岗位需求、自身亮点。但最后的成果能大幅降低面试官筛选简历的难度,更容易脱颖而出。
3.1 用户增长工作的”快思考与慢思考“运用
在用户增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希望用户按照设计的路径顺利且自然地走向转化。
这个过程最好不要让用户去做过多其他决策,会分散用户注意力,导致用户跳失或者影响转化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让用户多调动快思考系统,少调动慢思考系统——最好让用户进行”无脑“操作:
比如”双11“的时候,面对各种各样的折扣满减,用户既期待又害怕。这时候,聪明的店家会在商品头图直接加上”到手价xx元“的字样,替用户计算出他们最后到手的价格,从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相对于让用户自己去计算满减折扣(慢思考)的做法,让用户快思考的做法更容易获得青睐——如果有选择,谁不希望花钱的时候能舒服点呢?
当然,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店家既不想真让利,又想蹭折扣的宣传,在头图宣传的到手价还别有用心地加上前置条件,这种看似”快思考“实则严重伤害用户的行为,不倡导大家使用。
结语
对新人来说,这两节内容比较生涩,让我们用下面这张思维导图再次回顾加深记忆:
在本节的学习后,希望大家不只是记住这些名词的含义,还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来加深理解——比如玩手机时,结合我们说过的内容,再分析下你经常使用的app都是怎么对你开展“用户增长”动作的。
再次提醒,用户增长十分注重基本功,所以务必要经常回顾这两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