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货币需求理论

1.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 费雪方程式:MV=PT    M=1/V * PT ,费雪方程式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认为全社会一定时期的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1/V,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 剑桥方程式:Md=k * PY,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该学派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
  • 对比: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角度考虑货币需求。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变动解释价格并且在给定数量和价格水平下分析货币需求,而剑桥方程式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2.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
  •  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此时如果央行增加货币供应,将全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对市场利率不起作用。

3.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持久性收入y为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w;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u.
    弗里德曼不仅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中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因果关系,他也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角度分析认为货币是受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他认为货币需求有多个影响因素。

二. 货币供给

1. 基础货币


  • 基础货币(B)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指具有使货币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它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基础货币由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R)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C)所组成。即B=R+C
  • 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既然基础货币是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而现金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负债,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两者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能考察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一是国外净资产,它是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黄金时,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减少。二是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如果增加对政府债权净额,或是购买了政府债券,或是贷款给政府弥补财政赤字,都表明央行将基础货币注入流通中。三是对商业银行的债权,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四是其他项目净值,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中央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时,货币供给量会成倍扩张;当中央银行回笼基础货币时,货币供给量会成倍收缩。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法定准备金政策等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从而调节和控制本国货币供给量。

2. 货币乘数

  • 货币乘数m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一是现金比率,即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二是超额准备金率e,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三是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四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变大。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比活期存款的低。
  • 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乘数越大,货币供给扩张能力越大。

三. 中国的货币供给

1. 中国货币层次及其乘数

    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中国的货币乘数在近几年不断提高,货币乘数计算=M2/基础货币量,2021年中国货币乘数约为6.9。

2. 中国货币供应的波动

    货币供应的波动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当下中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3. 中国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 外生性货币供给可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经济系统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并且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稳定通货、稳定物价、掌握信贷。
  • 中央银行拥有货币政策的执行权,货币政策的决策权不在中央银行,但是也同样肯定了货币供给的外生论在决定货币供给。 
  • 倒逼机制”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货币供给往往是被动适应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很难实施各项既定的货币需求调节方案。该观点属于内生变量论。
  •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等经济体的内在因素影响,央行能否有效控制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以及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

4.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效应

  • 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
  • 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持续增加,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一定的潜在GNP损失)。
  • 潜在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总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