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地理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 绪论

闲暇(leisure)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其包含范围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各种娱乐活动:家庭休闲(阅读看电视园艺社交)、日常休闲(看戏剧上餐馆观看比赛)、一日游(游览观光野餐)、旅游。
旅游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地理现象,旅游地理学研究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
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旅游客源地:旅行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是什么?其容纳能力有多大?大量旅游者涌入后会对目的地区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合理地规划、开发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与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它是整个系统的桥梁
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一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平(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旅游者的个人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由地理环境差异性而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旅游产生的重要条件。
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动机、决策行为(收集信息根据主观偏好作出决定)、旅游空间行为(各种尺度的旅行模式洲际/国际/国内旅行模式划分)、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者行为规律进一步以此来考虑资源评价和开发,宾馆等接待设施的选点布局更趋客观合理)
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趋势外推模型(假定历史数据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结构模型(依赖于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价格收入距离人口等)、仿真模型(前两种的结合较复杂)、定性模型(德尔菲法Delphi是常用的定性预测技术,专家匿名判断法重复多次达成一致)
旅游通道:从地理学角度其研究主要是对可进入性的研究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匹配方式。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旅游资源如何进行分类,如何建立评价模型,如何合理客观确定权重
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掌握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演变规律,才能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案和政策,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地空间竞争是主要内容。
旅游环境容量:一是自然环境容量,即物理和生态意义的环境容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旅游点不受污染的范围内;二是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即旅游者的数量应限制在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不破坏旅游者游兴的范围内。
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
新兴旅游:替代性旅游与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事件旅游、温泉旅游、葡萄酒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不断出现壮大。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经济影响(经济发展、投资、收支平衡、就业、通胀、土地价格)、环境影响(对动植物的影响、对水和大气的影响、人文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社会道德、宗教、语言变化、文化变化、传统艺术形式复兴、文化间交流)。
旅游规划: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研究和制定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地规划两个层次

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当代英语国家的旅游学术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季刊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创刊于1974年。
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范式空间分析(实证主义、区位分析、地图、系统、网络、形态学)、行为地理学(行为主义、心理行为、环境感知、扩散、意像地图、决策行为、空间偏好)、人本主义地理学(能动性、分析的主体性、存在主义、现象学)、应用地理学(规划、遥感GIS、公共政策、地图学、区域开发、承载力)、“激进”范式(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性别、全球化、认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
1999年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并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重视建构理论,跨学科研究增多,国际交流增多,学科获得重视和支持。

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

国际旅游者除为获得一个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常住国家去访问的人移民/外交人员/军队人员/难民/逗留超过一年等不属于游客
国内旅游者:目的多样,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h而少于1年。国内短途旅游者指在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24h
游客:分为入境(过夜)旅游者和入境一日游游客;
国内游客:分为国内(过夜)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出境游客:包括出境(过夜)旅游者和出境一日游游客;
一日游游客:出游时间不足24h且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
旅行目的可以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
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属于游客
科恩的旅游者分类:按熟悉感和新奇感的各种可能组合构成的连续系列(Cohen 1972)
制度化的旅游(熟悉):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不喜欢冒险/包价旅游产品/导游陪同游览/极少接触当地文化或居民)、个体大众旅游者(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个人选择余地/难以真正体验目的地)
非制度化的旅游(新奇):漂泊者(尽可能远离家庭和熟悉的环境/没有固定线路)、探索者(独立安排行程、试图摆脱常规,仍要求有舒适的食宿和可靠的交通,情况变坏会退回环境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需要)认为当人们满足温饱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旅游动机在人们满足了最低的生理要求后提出来的。
普洛格的旅游者人格分类:旅游者人格是一个连续系列,两端分别是自我中心型人格和多中心型人格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多中心型  Plog 1974
自我中心型人格将思想或注意力集中于生活琐事,在旅行模式上趋于保守,偏爱安全的旅游地,经常故地重游。偏爱熟悉的旅游地,偏爱全包价旅游产品。
多中心型人格具有冒险精神,持有游览或发现新目的地的动机,很少去一个地方旅游两次。偏爱新奇、喜欢探索、高活动量、文化交流、较大自由和弹性。
旅游动机的激发内动力(人的旅游动机)、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收入/闲暇时间/交通条件)
互补性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如山地和海滩、不同民族文化。
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到B地移动,A和B两地间引入另一个与B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引起游客原定终点的替换,一般来说可以节省交通费用,起过滤器的作用导致了地点上的置换(上海->(青岛)->大连)
可达性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一般的游客的可达性与旅游地的价值正相关。现代发展总趋势是运输工具更新,交通费用下降,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增加,闲暇时间增多,支付交通费用的能力和旅游寻求新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大,进一步拓展了旅游的可达性。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考察调查商业活动等。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由地理环境差异引起的观光动机,互联网成为游客收集信息的主要来源,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到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最大效益原则(人们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且受感知环境限制,旅游时间/知名度/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旅游偏好(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包括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
普雷德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现实机会(因人而异)、可达机会X(经济能力范围)、感知机会Y(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信息搜寻) Pred 1967
旅行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旅途不适和疲劳费用价格和舒适程度两个因素产生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旅游方式无差异曲线
旅游决策过程:认识需要、信息收集、评价对比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大尺度(省际/全国/国际)、中尺度(省内/市内)、小尺度(县内/风景区内)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游览级别较高的旅游点、尽可能游玩更多高级别旅游点、采用环状路线旅游(目的地不止一个避免走回头路)。
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暂住地往返/不愿留宿/附近旅游)、旅游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资源个体评价、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独特性与共性互补,每个旅游区都应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向综合发展,并开发尽可能多的异类资源个体)
设计旅游路线和进行宾馆选址,必须考虑旅游者的行为规律。

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年龄、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法和观察法/成本高耗时长/往往需要地方政府配合)、第二手资料(科研档案资料/地图/统计报表/人口普查资料/企业内部材料/报纸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材料/网络信息) 世界旅游组织WTO-马德里,亚洲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PATA-曼谷,国际旅馆协会IHA-巴黎,美国数据中心统计资料-华盛顿。
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R越大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高峰指数P主要用途是对旅游地进行比较或考察某一设施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高峰趋势。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任何一个旅游地,客源地越分散,旅游经营越趋稳定。客源太集中易受到客源地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冲击(桂林G值较小)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短期预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系统动力学方法/存在定量关系/长期预测)、定性模型(Delphi德尔菲法)。
模型精确性要求越高,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和其他材料越多。
趋势外推模型:简单回归分析(研究旅游需求量与时间的关系y=ax+b)、时间序列模型(季节性变化/历史资料统计进行曲线拟合/向前延伸进行短期预测)、常用的水平时间序列模型有一次滑动平均模型和一次指数平滑模型。常用的线性趋势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二次滑动平均模型、二次指数平滑。常用的非线性趋势模型有二次回归模型和三次指数平滑模型
引力模型应用于旅游研究,包括游客量预测、旅游吸引力确定、旅游规划等方面。
克朗蓬1966基本引力模型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旅行次数的某种量度;
P为客源地i与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
A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
D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距离
G,b为经验估计系数。
潜在游客市场模型:徐红罡(2001)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模型主要结构的是游客市场,游客市场分远近距离,游客的行为分为潜在的游客,出游的游客和累积的游客。潜在游客是模型的核心结构,有两个增量(致富速率/重游率)、两个减量(出游率/未出游就已失去兴趣的速率)
德尔菲法:定性预测技术,以问卷形式对一组选定的专家进行多轮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到预测结果。预测成功与否取决于问卷的设计和所选专家的合格程度(一般专家组成员以40-50人为宜,保持被征询专家的稳定)

第五章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如风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
旅游资源应是形成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去的客流的促进(有用)因素,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因素。
体验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的评价,又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评估。对于风景质量的视觉美感评估是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估中较为成熟的方面。
技术性评估通常由一系列技术性指标来着眼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评价。对应不同的旅游活动应该有相应不同的旅游资源评价价值标准。《》
旅游资源本身特性作为分类标准:按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将旅游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主类8种,亚类31种,基本类型155种
旅游活动性质作为分类标准:观赏型、运动型、休(疗)养型、娱乐型以及特殊型旅游资源(如具有科学考察价值)
旅游者体验作为分类标准: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以及城市化地区
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旅游者的体验作为分类标准: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以及中间型游憩资源
一般体验性评价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评价多由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且局限在已经接待旅游者的旅游地,评价目的多着眼于推销和宣传,评价的结果可以提高知名度并在客观上对旅游需求流向产生诱导作用
美感评估:专家学派(划分风景类型/评估风景质量)、心理物理学派(刺激-反应关系/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风景审美观/评估可以定量表达)、心理认知学派(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作用在情感上的影响)、现象学派(经验学派/风景作为独立于人的客体存在/人是风景的欣赏者/人对风景审美的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和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作品、名人日记等)
中国名山大川自然美评价:自然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和嗅觉美
技术性评价:气候适宜性、地形适宜性、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
气候适宜性评价:THI温度-湿度指数值在60-65时大多数人感觉舒适,75时至少有一半人感觉不舒适,80以上时几乎所有人都感觉不舒适。特吉旺1966设计了两个评价指数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把温湿度不同组合分为11类(-6极冷,0 舒适,+3极热),将温度与风速的不同组合分为12类(代号-h风效指数<-1400冻伤外露皮肤, n感觉不明显,a热风,c很不舒适风)
地形的适宜性评价:地形因素对于运动类型的旅游活动至为重要。如滑雪要求的坡度必须在35度以下
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用于消极活动阳光浴等;用于积极活动游泳等。
旅游资源不仅是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而是一个吸引物系统。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和客观的
资源的属性包括客观属性和符号属性两种(马凌 2009)。客观的、物理的资源属性是不可改变的,但资源的符号属性往往可以通过人为建构。因此在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市场营销中,要注意旅游资源的符号价值的建构。
只有旅游资源的符号价值体现了一个阶段社会的价值与理想,旅游目的地才会获得追捧

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TALC: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演化的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
探查阶段: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只有零散游客、没有特别设施。
参与阶段:游客人数增多,本地居民开始提供一些简便设施,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迫使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
发展阶段:大量广告和游客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设施被规模大现代化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
巩固阶段:游客增长率下降,总游客量持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旅游地在这一阶段有了界限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的设施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
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游客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被超过,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来。旅游地在游客中建立的良好形象不再时兴。
衰退或复苏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衰退,房地产转卖率很高,更多的旅游设施消失,原来的旅游地可能完全失去旅游功能。要进入复苏阶段,旅游地吸引力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是增加人造景观吸引力;二是发挥未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重新启动市场。
旅游地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他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主要产生互补作用。但由于游客旅行的空间尺度不同,他们选择旅游地的级别也不一样因而也产生竞争(基本引力模型)

第七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城市是人类物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城市在旅游活动中扮演客源地、集散地与目的地三重角色,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探亲访友(城市人口密集)、城市作为旅游交通中转枢纽或终点站、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功能集中于城市带来会展和商务旅游需求、提供大量文化艺术娱乐方面的体验。
城市旅游的研究内容:城市旅游的需求与供给、城市旅游的影响、城市旅游空间布局、以及旅游地市场营销。
城市旅游吸引的特点:复合性(内容丰富多样可满足多方面旅游需求)、营造性(人文化的旅游吸引体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性)
城市旅游吸引要素:自然与文化遗产类、政务类、经济类、文化类、信息科技类、环境类、娱乐类、形象。
吸引营造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功能、城市地位和整体形象;第二层次是城市个性、主题与特色;第三层次是核心要素(标志性建筑/代表性区域/特色性项目/购物/城市生活)。
吸引建设的主要内容:形象吸引、活动吸引、设施吸引、景观与环境吸引、氛围吸引、服务吸引。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大量游客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
RBD与CBD中心商业区的区别:CBD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可达性和拥挤程度、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土地价格、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以及最高的服务集中性。RBD相对于CBD提出的,区位常决定于自然或历史景点,如海滩、瀑布、国家公园入口处或在一个历史区域内。RBD介于旅游点中心和该市居民经常光顾的CBD之间
城市RBD应服务于游客,首先应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居民足够的重视
城市RBD类型: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
城市旅游驱动力一般分析:观光作为主要动机,区位因素包括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主题公园类型:以主题内容划分(传统文化/童话幻想/科学宇宙/动物观赏/异国地理环境文化/文学文化遗产/影视文化/主题游乐园)、以吸引范围划分(具有国际/区域/地方吸引力)、以规模大小划分(大型和小(微)型)
主题公园特点:强烈的个性(特色)、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
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客源市场(人口规模大)和交通条件(可进入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主要影响二级三级客源市场)、空间集聚和竞争(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观因素决策者行为(投资者/政府决策)
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对旅游投资都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这对主题公园的经营成本有很大影响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为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其实用价值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另一方面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而使用在客观上保证了游客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
特指后的旅游环境容量有实际可比意义,并可作为规划和管理的目标。在没有具体限定的情况下,不加区别地采用旅游环境容量这一概念之后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后者是前者在时间上具体化与外延的结果
5种基本容量:从需求方面有旅游的心理容量(旅游感知容量)从游客角度考虑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供给涉及多个部门,旅游的资源容量(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活动量)、旅游的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被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活动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旅游地的地域社会容量(旅游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游客数量,在一些落后地区的旅游开发之初面临问题明显)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容量大,说明这一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者旅游开发已久公众对于游客行为方式已经习惯,地域社会容量就大。
旅游的心理容量易受游客价值观念、旅游活动类型、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而同供给方面的四种容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自然观赏性地域,旅游资源容量越大,旅游的生态容量也越大
一个旅游地域能够接待的游客数量,取决于5个基本容量中最小的那一个容量
旅游极限容量(难以确切测定)指最大的旅游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容量称之为饱和,分为季节性饱和与非季节性饱和两种情况。季节性饱和主要是由于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引起的,而非季节性饱和是由于旅游供给长期不足而造成的。旅游合理容量也称为旅游最佳容量,是旅游规划的基本工具
既有旅游容量指目前具有的接待容量,又称为实际旅游容量,已开发旅游容量。
期望旅游容量指在旅游地在未来某时可能达到的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也称规划旅游容量。
按空间尺度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景点旅游容量、景区旅游容量、旅游地容量、区域旅游容量。景区旅游容量是区内各景点的容量与景点间道路的容量之和。
三种基本容量旅游的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和设施中的通道部分容量决定了空间尺度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因此亦决定了旅游地域的开发规模
各个旅游基本容量的原有含义都是指旅游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在实际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工作中寻求旅游合理容量,应与旅游的心理容量值一起考虑
对于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一般只关心其主要部分设施容量。就设施和自然生态来说,合理容量难以把握,因此用于实际规划管理时的容量标准仍取极限容量值
容量计算所取的时间单元可以是某一时点容量,或其它时间长度如日容量、周容量、月容量、季容量、年容量等。
大多数旅游地域的社会容量都远远超过旅游需求,因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无限制。在少数地域,地域社会容量对旅游开发存在消极的限制,但它不能成为关键限制因素,因为旅游产业带来的收益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它对当地社会造成的负面冲击。旅游地的开发是一个逐步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特定的旅游容量值对应于特定的时间
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长期连续或间歇的饱和与超载其结果将是旅游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遭到损伤、游客与旅游地域居民的和谐关系破裂。严重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践踏后果、对水体影响、噪声和对设施的影响4个方面。
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解决措施主要有第一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潜在游客陈述已经发生的旅游超载现象及环境后果来减低旅游旺季高峰容量第二是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以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在于对游客实行空间上的分流
内部分流解决措施:在超载景区入口地段设置限流设施,收取附加景区使用费,一旦达到饱和则停止进入。内部空间分流后仍然超载的情况,旅游地容量有扩建能力的尽快扩建,已无扩建能力或扩建后不能避免超载则必须采取与旅游地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同样的外部空间分流措施
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弗里塞尔1963认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
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方法考虑到更多的资源种类和环境因素,例如来自游客行为、活动强度、活动类别、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等方面的影响

第九章 社区旅游

社区被定义为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关系亲密、成员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同类群体。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单位;社区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社区发展是一种社会行动。社区成为全球社会公共管理的基本单位。
社区旅游的两重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旅游产品;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作为旅游产品的社区旅游就是以社区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作为发展理念的社区旅游则是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
社区参与:象征性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因物质激励而参与、功能性参与、交互式参与、自我激励式参与7个层次
中国社区参与旅游的特点:注重经济利益诉求、被动参与、社区力量薄弱。问题产生原因有:民主化进程公民意识远未确立;NGO非政府组织和NPO非营利组织等民间组织发育程度较低;旅游发展阶段经济驱动成为旅游发展根本动力;土地所有制问题上政府拥有土地问题决策权。
社区居民的弱势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等进行权利争取;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一无所有”进行合法的或“踩线但不越界”的对抗;甚至还对前者的怠慢产生情感上的疏离,这是最具经常意义的“弱者的武器”
社区居民的学习能力不容忽视,伴随旅游产业的发展,他们会逐渐成为旅游的管理者、旅游影响的监督者以及社区发展的主人。
社区增权理论:构建一个社区増权的分析框架,作为辅助分析生态旅游对当地社会、经济、心理、政治影响的可行机制
经济增权:旅游为当地社区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现金收入在大多数社区住户之间分享。
心理增权:由于外界对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和传统知识的认知,多数社区成员的自豪感得到增强。就业和现金的获得使得传统地位较低的社会团体例如青少年穷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社会增权:旅游维持当地社区的均衡,增强了社区的内聚性,部分资金被用于社区发展。
政治增权:社区政治结构公平地代表所有社区群体(包括妇女、青少年中的特殊利益群体以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与利益。
提高社区参与度路径:政府有限主导(把握好自身主导的限度和方式),社区能力建设(加强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合同制约与法制规范,第三方力量介入(NGO/NPO/行业协会/志愿者团体)。

第十章 新兴旅游

替代性旅游/基于社区的旅游是由个人、家庭或当地社区为游客提供的一系列接待服务,它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主客之间直接的个人/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旅游形式上,替代性旅游提供一种优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形式,如适度旅游,生态旅游,软旅游,负责任的旅游,人性化旅游,有节制的旅游,小规模旅游,村舍旅游、绿色旅游等。
替代性旅游有助于当地家庭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给当地社区成员带来直接收入,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对于花费谨慎或希望深入接触目的地居民的游客来说是理想的选择,促进国际间、区域间、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生态旅游从总体上被认为是一种小规模的、由当地社区所控制的自然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能够补充当地的经济收入并与当地文化景观融为一体。
旅游者更专注于自然吸引物。硬性生态旅游和软性生态旅游的划分方式被学界普遍认可。
生态旅游目的地包括公共保护区域、私人保护区、次生环境空间(农业用地/都市区/人工湿地/人工暗礁/废物处理场所和退化的荒废空地)、特殊生态旅游地(鲸类动物栖息地/岛屿/极地/土著领地等)
遗产旅游为以遗产为吸引物,到国家、城市和社区遗产地内进行的旅游活动。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化,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遗产的属性:稀缺性、保护要求的长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遗产具有审美、科考等多元化的价值,具有展现民族主义的教育价值
遗产地并不必然成为旅游目的地,只有在遗产所有者认为在不影响遗产的历史保存前提下可以向游客宣传和销售,而且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兴趣的时候,遗产旅游才能在遗产地开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可的世界遗产受到普遍关注。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具有显著的旅游效应,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地往往因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与集中宣传,以及各类投资力量进入,很快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地,促使遗产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承德避暑山庄1994,平遥古城1997)
旅游和遗产保护的关系在实质上是旅游产业影响下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博弈造成的不同关系状态。
如果摒弃旅游只讲保护,虽然有利于遗产保存,发挥遗产历史传承、科学研究等价值,但同时也剥夺了大众对遗产审美的享有权,阻碍了遗产旅游价值的体现。
如果盲目追求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对遗产的保护,遗产的存在很快就会受到威胁,旅游发展也将无以为继。
事件旅游:商业性的庆典活动、会议和展览业发展、重大传统节日以及民间节日习俗、少数民族节日、大型活动(奥运会)等
事件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包括形成社区自豪感、城市改造和更新、赢得国际威望、改善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消极影响包括失去舒适性、造成环境破坏、噪声干扰、交通拥堵等
温泉旅游:人们离开常驻地,以温泉为活动载体的闲暇活动。温泉作为一种矿产品必然含有不同成分与数量的矿物质和放射性元素,如果含量恰当,其具有的辅助医疗及保健效果是温泉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吸引物。温泉旅游地是以温泉资源为核心包含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
葡萄酒旅游:以品尝葡萄酒或体验葡萄酒产区特色为主要动机的游客访问葡萄园、酿酒厂、葡萄酒节庆和葡萄酒表演秀的活动
茶旅游:由于对茶的历史、传统和消费的兴趣而产生的旅游活动。体验茶的历史包括参观能体现茶的故事的历史场所、地点或区域、也包括参观展览会并从中学习有关茶文化和传统演进的手工艺品。中国茶旅游吸引物中,茶马古道尤其具有特色。

第十一章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产业的经济特性无形的出口产业(一场有意义的经历体验);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季节波动大/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旅游作为无形出口业的优越之处:服务产品不破坏资源即可创汇;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刺激游客;现汇收入资金可以马上投入周转使用;中国旅游换汇成本低获利高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状况。旅游产业属于非贸易外汇
旅游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产业的直接就业是由于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即各种旅游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各种接待设施、商店、旅馆、酒吧间、夜总会、运输及有关管理部门在内的就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应地引起其他如建筑、渔业、制造业、轻工食品、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也扩大了就业人员队伍,但这种就业不是由于旅游直接消费创造的称为间接就业。
旅游产业为妇女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
政府从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主要通过税收形式。旅游税收包括公司企业及职工所得税、进口关税、营业税、机场税、入境税、汽油税、烟草与奢侈品税、护照签证手续费及各种执照税等。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地区域原来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游客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可能。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过分依赖旅游产业、通货膨胀与土地价格、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机会主义
旅游总收入扣除外购的物品和服务(中间消耗)为旅游增加值。统计旅游增加值有一定难度。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共生关系、冲突关系
旅游对环境的保护形式:促进了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促进一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推动自然资源的保护;采取行政和规划的控制保护环境质量和保证游客体验
旅游与自然环境:植物、水质量、大气质量、野生动物、地质
旅游与人文环境: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示范效应,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变化,旅游与新殖民主义,旅游与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旅游与宗教,旅游与语言,旅游与乡村城市化,旅游与健康。
文化掮客(cultural broker)往往是能使用两种语言的人,他们在旅游活动中充当翻译和导游,或充当旅游团领队和旅游产品销售者,在交流中起一定作用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

中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观光型的初级产品开始的,是对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粗加工后的观光产品。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大都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侧重于硬件建设规划,而对旅游地定位、目标市场确定、市场规模预测、形象策划、宣传促销策划等一系列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重视不够或完全忽略
编制旅游规划的原则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产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编制旅游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减少浪费。编制旅游规划鼓励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征求行政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意见。勘察测量方法与图件资料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编制程序:确定任务、前期准备、编制规划、征求意见。
旅游规划按性质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旅游开发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设施建设项目所做的进一步安排,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实与细化,一般为5年以下短期计划。旅游开发规划包括旅游区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项目规划
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设施和服务、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管网等其他基础设施、市场营销计划促销方案等社会因素
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分析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和其他结构并做好预测;提出规划区旅游主体形象和发展战略;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明确旅游产品开发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措施;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投入产出分析)
规划总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供给适度超前发展
旅游产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游客,外地旅行社,商业部门(包括景点开发商、正规商业部门、非法商业行为人员),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
旅游规划的常用对策:促销、开发新景点、延长停留时间、大型活动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对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确定旅游区性质和主题形象;确定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的旅游容量;旅游区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旅游区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总体布局;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环境卫生系统和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提出建设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总体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附件。
旅游线路设计:传统线路设计面向包价旅游;根据游客行为和意愿特性旅游线路大致分为周游型和逗留型。逗留型线路特点是线路中包含旅游地数量相对较少,设计相对简单
旅游交通运输类型主要有两部分设备组成,一是路线,二是运输工具
索道建设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属于特种旅游交通。像泰山、黄山,除了输送游客外,还解决了生活物资的运送问题。修建索道可以减少游客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风景区接待能力。修建索道会使风景区的自然面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索道建设要尽可能与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美的和谐与完整
旅游解说具有两个目标和价值:保证游客所获得的认知、情感、收益;管理者获得资源保护、行为管理收益
旅游解说媒体是为游客提供任何具有资讯性、说明性和教育性的旅游相关信息的媒介。常见的旅游解说媒体有解说员、解说牌、解说出版物、游客信息中心、自导式步道
旅游宾馆的宏观选址主要应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微观选址因素包括交通、旅游资源、土地费用、扩建、集聚、城市规划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