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货膨胀的界定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现象。
度量指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NP或GDP平减指数deflator(1978年为不变价格)
2.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从经济表现来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指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
- 价格水平的全面上涨,而非具体商品和服务项目或部分地区价格水平的上涨。
- 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涨,而非偶然、短期的价格上涨。
- 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过多导致的物价上涨。
3. 通货膨胀的成因
- 需求拉动: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
- 成本推动: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生产成本的提高又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工资提高推动的,二是利润推动的。
- 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平衡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各部门生产率不同)。
4. 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储蓄下降、成本上涨、失业率增高等风险。如果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的失控和物价的持续高增长,使得货币的购买力不断萎缩,企业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主体无法通过正常交易创造财富,导致供需失衡,从而引发社会动荡,演变成经济危机。
5. 通货膨胀的治理
- 需求政策:紧缩的需求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利率来减少流通的货币供应量。
- 收入政策:从严的收入政策,政府规定一个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的恰当标准,运用税收方式严格控制工资与物价的增长。
- 供给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降低边际税率,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发展生产精简规章制度。
- 结构调整政策:加强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防止因结构性矛盾加剧通货膨胀,减少对国外资源的过度依赖,有利于减轻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6.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 强制储蓄效应:通货膨胀时人们的名义收入不变相对实际收入就降低了,从而减少了公众实际消费和投资,从全社会讲公众相当于被动地进行了某种储蓄。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这种强制储蓄效应相当于政府的挤出效应,政府的消费与投资挤掉了公众的消费与投资。
- 收入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下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而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固定收入阶层比较明显的受到通货膨胀的侵害。
-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又称财富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货币值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 比价的变动与不同经济集团利益的调整: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是与价格水平同等幅度升降。比价的变动意味着不同经济集团利益的调整。工资这种劳动力价格的提高率低于一般商品服务价格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厂商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
-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超过一定界限,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就可能引发经济社会危机。它可能使得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引发商品抢购和银行挤兑,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收入再分配可能导致阶级冲突加剧。
7.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 通货紧缩会使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成本随之增加,从而减少投资。
- 通货紧缩下物价下跌,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因经济增幅下降而趋于下降,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使得消费者缩减消费支出。
- 商品价格下跌,金融资产价值缩水,高的实际利率使得债务人失去偿还能力,债权人受到损失。
- 物价疲软,经济增长乏力。
-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实际工资并不会下降,但是严重的经济衰退也会使得企业面临偿付困难进而下调工资。工资的刚性有时会阻止价格的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