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环境中产品范围是指项目产品应具有的功能项目范围是指为完成项目产品而必须做的工作项目范围服务于产品范围。系统交互图是对产品范围的图形描述。
  2. 只有具体可测量的要求才可作为项目的需求(成本控制在合同额的上下10%范围内)
  3. 旧版系统数据迁移新版系统属于临时性的过渡和就绪需求。可交付成果必须具备的特性功能和特征属于解决方案需求。
  4. 收集需求过程的输出包括需求文件和需求跟踪矩阵。
  5. 项目范围管理旨在确保只能为成功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工作(要求人们只做项目范围内的工作)
  6. 规划范围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在整个项目中对如何管理范围提供指南和方向
  7. 工作分解结构底层的要素是工作包。编制工作分解结构必须遵守100%原则(确保WBS中的要素是必要且充分的)
  8. 工作分解结构词典文件用于详细描述WBS的每个组件,包括其工作内容、进度信息、成本信息等。WBS的第二层可以是可交付成果或项目阶段。
  9. 工作分解结构不仅定义项目的总范围(100%规则),而且对范围内的工作进行有效组织(WBS是根据项目范围说明书创建,项目范围说明书用于明确项目的边界)
  10. 工作分解结构中的工作是指作为活动结果的工作产品或可交付成果。
  11. 控制账户是项目经理对项目的管理控制点,以便针对控制账户进行挣值管理,计算相关的指标。
  12.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不包括实施工作分解结构。
  13. 需求管理计划中应该确定关于哪些需求属性应该列入需求跟踪矩阵。
  14. 需求跟踪矩阵通常用于确认范围和控制范围过程,来跟踪需求的实现过程(项目监控过程组)
  15. 需求跟踪矩阵把具体需求和高层目标联系起来,为管理产品范围变更提供了框架。
  16. 控制范围时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控制范围过程输出工作绩效信息(主要包括偏差分析结果和预测结果)
  17. 确认范围过程(参考质量报告)旨在验收已经完成的可交付成果(通过获得客户对每个可交付成果的及时验收保证项目不偏离轨道)
  18. 经质量检查合格的可交付成果才能进行范围确认。
  19. 在创建WBS时,为WBS组件制定和分配标识编码后进行核实可交付成果分解的程度是否恰当。
  20. 检查和决策技术可以用来对可交付成果的可接受性验收
  21. 一对一访谈有利于逐一深入了解相关方具体需求。观察和交谈技术有利于挖掘隐藏的需求。
  22. 名义小组技术包含投票和排序,最后通过投票来排列主意的优先顺序(减少想法的数量并集中关注投票得分高的想法)
  23. 焦点小组技术可以用来收集同一领域相关方的需求(开展座谈会征求单个部门所有人的意见)
  24. 亲和图是数据表现技术的一种,用于对大量创意进行归类。如果相关方不愿或不能说明他们的需求时,就只能采用观察的方法来收集项目相关方的需求。
  25. 原型法通过新原型对旧原型的迭代,不断明确客户需求,体现了渐进明细的概念。联合应用开发(JAD)常用于改进软件开发过程。
  26. 对于要在未来远期才完成的可交付成果,因信息不充分而无法立即分解到位,团队应当采用滚动式规划的方法。
  27. 通常质量功能展开要从了解客户声音开始。
  28. 适应型生命周期中,每次迭代期都会重复开展确认范围和控制范围两个过程。
  29. 项目范围说明书中通常包括产品范围、验收标准、可交付成果、项目除外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