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利息
1. 利息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
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即使两笔金额相等的资金,如果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其实际价值量也不相等。
利息本质的理论:
- 古典经济学的利息本质理论:利息报酬论认为利息是因为所有者暂时放弃货币使用权而给贷出者带来不方便的报酬。
- 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利息本质理论:资本生产论认为资本、劳动、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他们各自提供了服务,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 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利息伴随着借贷资本运动而产生,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与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的计算:单利法和复利法
单利法只按本金计息 利息i=p*r*n; 本息和s=p*(1+r*n); 单利法计算方便,适用于短期贷款。
复利法按本利计息,俗称利滚利 利息i=p*[(1+r)^n -1]; 本息和s=p*(1+r)^n; 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保护了贷出者的利益,适用于长期贷款。
二. 利率
1. 利率的分类
-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因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而经常变化,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关系会逐渐趋于平衡,处于这种状态的市场利率为均衡利率。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是市场利率。
- 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利率。货币当局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具有实际金融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
- 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如银行公会)所确定的利率(如LIBOR),这种利率会对其会员银行也有约束性。
- 固定利率是借贷关系一旦确定后,利率按照贷款合同中规定利率执行中途不进行调整,这给投融资双方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 浮动利率是在借贷过程中利率采用一种浮动制,受到市场影响会随时调整,相较于固定利率,投融资双方承担的风险较小。
- 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
-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 一般利率是指市场上存在的各种不含优惠的利率。
- 优惠利率是国家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本身对其认为需要重点扶植的行业部门企业并给与低于一般借贷利率的利率,目的在于刺激生产,调动积极性并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它利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的基准利率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借贷能力的客户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
2. 利率的作用
利率的经济效应:
- 成本效应:利息的存在构成企业的财务成本,企业在使用资金时,为了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来支付利息。
- 资产组合调整效应:人们将货币转化成各种金融资产时,往往以利率作为考量的变量,利率的变化可以引导人们改变资产组合从而实现资产组合调整效应。
- 财富效应:人们将多余的财务以金融资产形式保存起来,是因为它们能够得到利息支付,利息的存在有助于储蓄的形成。
- 预期效应:利率是经济运行的一个信号,通过利率水平的变化可以判断经济所处的状态和预测未来走势。
- 汇率效应:当资本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通,不同国家货币的利差对汇率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一国利率相对别国提升,则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引起本币需求增加,本币汇率上升。
利率对宏微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 从宏观角度看,利率具有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调节国民经济结构、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等作用。
-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能够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且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
利率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 利率的期限结构合理
- 利率的形成机制完善,利率要充分反映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
- 微观主体(企业和个人)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 利率水平合理
- 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工具丰富
3. 利率决定理论
-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该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来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来表示,利率提高导致投资减少储蓄增加,而投资与储蓄的均衡点决定了利率。
-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利率定义为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补偿,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货币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当货币供应量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共同决定的。
- 可贷资金理论与IS-LM模型:一方面认为传统经济忽视了货币因素而将利率决定仅限于实际因素-储蓄与投资对利率进行分析太过片面,另一方面又批评凯恩斯只强调货币供求而否定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需求来自于某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和该期间内的投资流量。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和该期间内储蓄流量。因此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上(I+△Md = S+△Ms) 货币供需力量对比变化使得利率发生变动。
4.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 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现期利率是短期债券的预期利率的函数,长期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期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关系。这一理论严格假定人们对未来利率有确定的预期,并且资金在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之间流动完全自由,这两个假定过于理想化,与金融实际现状不符。
-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分为期限不同互不相关的市场,各有独立的市场均衡。长期借贷活动决定了长期利率,短期借贷活动决定了独立于长期债券的短期利率。他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所体现的同步波动现象,也无法解释长期债券市场利率随短期利率市场利率波动呈现明显有规律性的变化。
- 流动性偏好假设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完全可替代。这一理论假定投资者为风险厌恶型,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债券期限越长,价格风险波动越大,投资要求的风险补偿即流动性风险补偿也越高。
5.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利率的风险结构)
- 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有不同的利率,这些不同利率间的联系称为利率风险结构。利率风险结构由债券发行人的违约可能、债券流动性及税收政策(免税债券等同于提高了预期回报率)等因素共同决定。
- 通货膨胀风险
- 违约风险:对于资质状况较差的借款人来说,违约风险补偿占风险补偿的主要部分。政府的资信度高所以政府发行的债券利率比一般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低。
- 流动性风险:投资人对由于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损失有补偿的要求。
- 偿还期限风险:一般来说期限越长,投资人资金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映为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往往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
6. 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 替代效应: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愿意通过增加未来消费-储蓄来替代当前消费,反映了人们有较强的增加利息收入,从而增加财富积累的偏好,预期利率水平下降债券价格提高会使投资者持有更少货币。
- 收入效应:储蓄随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现象。人们在利率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希望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使投资者持有更多货币,反映了人们在收入水平因利率提高而提高时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准的偏好。
7. 总结
- 利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是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信号。
- 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实现。
- 均衡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是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储蓄行为、投资行为、融资行为在金融市场***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中长期看,宏观意义上的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
- 央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和跨周期设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