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货币

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或东西。
    货币的定义包含一系列资产,而不只是某种特定的资产。
    没有货币,存在物物交换;有了货币,交易成本下降,有助于交易。

2. 货币的统计口径

    我国的货币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口径:流通中的货币M0; 货币M1; 货币和准货币M2。
    M1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各类单位存放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各类单位存放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个人存放于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就是M2。
    只有两类存款不纳入货币统计,一是银行同业存款,二是待上缴国库的财政性存款。
    精准货币统计的原因:一是人民币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发行并通过商业银行对社会投放,二是全社会所有单位和个人的存款账户均被强制性要求开设在银行体系。

3. 货币的职能

  •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即作为商品价值的尺度或比价的标准。
  • 购买和支付手段  商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媒介不断进行商品的交换,因此货币也被称为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和交易媒介。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购买力是商品价格的倒数,物价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
(货币需求恒等式:PQ=MV P代表价格 Q代表商品数量 M代表货币需求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二. 货币制度

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

2.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银本位制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以白银为本币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白银的价值是一致的。
    金银复位本位制,金和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和兑换并且都是无限法偿货币。根据金银两种金属的不同关系又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金银两种货币均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货币制度。
        跛行本位制: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并且二者可按固定比例兑换。
        双本位制: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货币制度,国家按照市场上的金银比价作为金币和银币确定固定的兑换比率,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将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金本位制,黄金自由输入输出,金币自由铸造和熔化。
        金块本位制: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以银行劵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的本位制: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并作为主币流通,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
        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三. 国际货币体系

1. 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及分类

     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就是国际货币体系。
  • 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  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之间的货币一定要确定一个比价,即确定一个汇率。围绕汇率的确定,各国政府一般还规定了确定的依据、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维持货币汇率所采取的措施等。
  • 各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与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可兑换是指一国对外支付是否进行限制与管制而言,如解除了各种限制或管制,该国货币即为全面可兑换货币,或自由兑换货币。
  •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
  •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为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一国必须有一定的国际储备,保存一定数量的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这也是构成国际货币体系的一项主要内容。
  • 国际结算的原则  一国对外债权债务结算方式
  • 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

2. 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进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一战前国际货币体系,金币可自由铸造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输入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其具有统一性和松散性两个特点,统一性表现为各国对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做的规定与采取的措施大致相同,黄金在国际间支付与结算规则是统一的。松散性表现为这个制度不是在一个公共的国际组织领导与监督下拟定共同遵守的规则,而是各国自行规定产生的。一战后金本位制被严重削弱,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金块本位制度与金汇兑本位制度同样具有统一与松散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的统一的、严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由 IMF 负责推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对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做了详尽的规定,包括货币的比价、汇率波动的界限、黄金外流与转移等问题,并且对各国政府有了一定约束力。其核心内容为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这个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衰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逐步衰弱走向终结。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和运行情况: 1976年 IMF 牙买加体系(也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 浮动汇率制合法化
  • 黄金非货币化  取消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
  • 扩大SDR的份额和作用  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储备资产的地位提升。
  •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IMF以优惠条件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具有主导地位,但它的地位在不断削弱,同时德国马克、日元地位不断提高。各国的汇率制度可以自由安排,主要发达国家汇率实行单独或联合浮动,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另外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节,除了汇率机制外,加强国际协调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构成和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其成员国负责,IMF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每位成员国任命一名理事与副理事),IMF常设机构是执行董事会开展日常工作,IMF活动由成员国投票决定。
     IMF 的主要职能:
  • 确定成员国在汇率政策、项目有关的支付及货币兑换性方面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实行监督。
  • 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临时资金融通,避免其采取不利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 为成员国提供进行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补充

1. 货币局制度和联系汇率制度

  • 货币局制度是将本国货币钉住一种强势货币(锚货币)并与之建立固定汇率联系的国际货币安排。本国的货币发行以锚货币的外汇储备为发行保证,保证本币和外币随时可以按固定汇率兑换。
  • 联系汇率制度与货币局制度的共同点是本币的发行必须有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但是同时二者又有重大的区别,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只是在发行储备上规定港元与美元的刚性比率,而在市场交易中实行的则是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国香港的外汇市场上港元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凡涉及外汇的交易往来都是按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汇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