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狭义的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

2. 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我国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有多种观点,单一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物价稳定;双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兼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多重目标论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当是多元的,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

3.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 相互联系: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两者具有一致性,而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相对独立,各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性,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都存在矛盾。
  • 选择:央行指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4.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中间目标的必要和选择标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不在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下,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央行必须选择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可以直接调控,并在短期内可以度量的金融指标作为中介性指标,以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节和控制。中间目标应具备的选择标准包括: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 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汇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

5. 双支柱调控框架


  • 双支柱调控框架旨在通过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配合兼顾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
  • 从宏观角度看,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物价稳定,而物价稳定不代表金融稳定。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一块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需要从宏观整体角度把握以维护金融稳定。
  •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本质上采用宏观、逆周期、跨市场视角,实行自上而下的衡量方法,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减缓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
  • 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节总需求,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针对加杠杆行为;货币政策以利率等作为工具,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等;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信贷、汇率等进行传导,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通过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


6. 通货膨胀目标制


  •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是一种长期货币政策目标
  • 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范围内。
  •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最大优势是为货币政策引入约束机制,迫使中央银行增强其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 然而准确预测通货膨胀率难度较大,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存在较长的时滞,而且各种经济冲击对价格也会产生影响。


7. 相机抉择与规则


  • 通过逆风向调节来处理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称为相机抉择
  • 货币主义主张货币政策应遵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规则。
  •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对于宏观干预政策,公众会依据预期采取相应行动。从而使得政策不能实现预定目标


8. 泰勒规则


  • 货币政策基本工具的确定应取决于四个因素当前通货膨胀率p、均衡实际利率r*、现实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的差(p-p*)、现实GDP与潜在GDP的差y
  • 存在通货膨胀,基准利率应该是均衡利率加上通胀率
  •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低的通胀率视为潜在通胀率,是控制通胀的目标。如果现实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则应该从基准利率相应调高抑制通货膨胀
  • 现实产出高于潜在产出说明经济过热,基准利率应该相应调高抑制过热情况


二.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其存款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
  • 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规模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资格两个方面的内容。
  •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财政部或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
  • 优缺点法定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最为猛烈的工具,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心理预期,不宜作为央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再贴现工具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来调控,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但是它不能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主动权,无法把控商业银行的意愿,实施效果可能不好。公开市场业务相比前两种有明显的优越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可以灵活安排,进行经常连续性的操作,但是公开市场业务常常需要和其他政策工具配合使用

2.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 信用控制:包括实行信用配额对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进行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进行限制目的是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机;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证券交易有关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 实行利率控制,规定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差别利率等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方法竞相吸收存款和为谋取高利而进行高风险存贷。
  • 实行流动性比率控制,流动性比率指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为了达到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流动性标准,商业银行必须缩减缩短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并且增加持有易于变现的资产等措施。
  • 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进行直接干预。
  • 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方法对商业银行进行间接信用控制。   

三.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

    中央银行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操作目标,进而实现中间目标的调整,再通过中间目标的变化影响传递到最终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内涵。

2.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分析


  • 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通过货币供给M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一步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MrIEY
  • 托宾的q理论:货币政策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投资支出(q为企业的市值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   M利率r股票债券相对收益上升促使股价Peq投资支出I总支出E总收入Y
  • 莫迪利安尼的恒久收入效应:居民消费行为受其可支配资源制约,股价上升,居民财富W随着增加,其消费需求乃至产出均上升。MrPeWCY
  • “财富调整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总支出增加,投资支出增加最终引起总产出变动。 MEIY
  • 信贷配给传导机制: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可用准备金R存款货币D创造银行贷款供给L削减投资IY
  • 汇率传导机制(国际传导):国内实际利率上升导致本币存款相对外币存款更有吸引力,本币升值导致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更贵,净出口下降乃至总产出的下降。 MrENXY

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 相关性: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 可控性:中介目标应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
  • 可测性:央行能迅速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准确数据,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 抗干扰性:中介目标在实施货币政策中受干扰程度较低。
  • 中介目标与经济、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4.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 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存在巨大的时间间隔。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包含认识时滞(货币当局需要一段时间认识到形势变化需要采取行动)和行动时滞(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外部时滞包括操作时滞(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市场时滞(从中介目标发生反应到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的时间)。
  • 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流通速度估算存在偏差
  •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微观主体根据各种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期并采取行动,使得货币政策可能失效。
  • 决策透明度和取信于公众问题:决策者需要和公众高度沟通,如果决策过程不透明,就难以树立公众对货币当局的信任,难以使公众领会决策者的行为准则和意向。
  • 其他经济政治因素

5. 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 增加税收属于紧缩型政策,从短期看不会直接缩减货币供给,但是会降低新投资者的积极性和贷款需求,从而成为控制货币增长的因素。
  • 增发政府债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
  • 变动基础货币,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弥补赤字,这种情况很少见。而且财政部一般没有发行通货的权力。
  • 现代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方面排除了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操作,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依然起到巨大的作用。

6.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 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下降造成本国产出上升的同时,也促使外国产出的上升。国内的扩张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与利率机制,对外国经济有正的溢出效应
  • 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货币政策在造成本国产出上升的同时,而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汇率变动进行修正,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导致外国净出口下降、外国产出收入下降,因此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外国经济增长产生负的溢出效应
  •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存在必然需要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