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借贷行为一般具有偿还和付息的特征。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2. 信用的主要形式

  •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关联的信用形式。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以及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 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并直接以货币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或其他债务人提供的信用。
  • 国家信用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信用形式。
  • 消费信用是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一种信用形式。

3. 信用工具


  • 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 按期限分类
  • 货币市场工具:商业票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
  • 资本市场工具: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    
  • 按融资方式分类
  • 直接融资工具: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股票
  • 间接融资工具:金融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保险单
  • 按与实际信用活动关系分类
  • 原生金融工具:商业票据、股票、债券、存单等
  • 衍生金融工具: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信用衍生工具
  • 按职能分类
  • 投资和筹资工具:股票、债券
  • 支付工具:票据
  • 保值投机工具
  • 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4. 国际信用的特征

    与国内信用相比,国际信用在规模、风险、复杂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
  • 规模大 在国际信用关系中授信方通常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国际金融机构、跨国银行、跨国公司或发达国家政府,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而受信者往往有大额资金需求。
  • 风险大,并具有双向性,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外汇风险等。
  • 复杂性 表现为国际信用的程序、形式、工具以及动机较国内信用更复杂。
  • 方向上的不对称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从总体上看是净债务方,除美国是最大的负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