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了微信流量池转化相关的基础知识,本节我们将介绍微信流量池的转化思路、转化原则以及具体方法论。

三、微信流量池的转化思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转化问题。如果只掌握具体方法论,就像考试只背一道题的答案,一旦换个题型包装就束手无策。

先理清转化思路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你能更快速将实际问题归纳分类,然后清晰地看到解决方向,另一方面你还能产生多种解决方案。

根据转化公式,转化金额 = 订单数 * 客单价。我们可以继续拆解这个公式,找到运营可以提效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客单价是相对稳定且无法调整的因素,我们无法围绕客单价做太多调整动作。

于是我们围绕订单数进行公式拆解:

订单数 = 意向用户数 * 下单率 * 下单次数

先将 下单率、下单次数搁置一旁,继续围绕意向用户数进行下一步公式拆解,意向用户数 = 用户基数 * 触达次数 * 触达效率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微信流量池的转化因素可以总结为三个核心词:人数、次数、效率。

因此,微信流量池的转化思路可以概括为扩大用户规模、增加触达用户次数、提升环节效率


四、微信流量池的转化原则

如何开展微信流量池的转化工作?我自己总结了 5 个原则:


4.1 who:找准用户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以下 3 类用户信息:


 1)用户基础信息

你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法,得到用户的基础信息:性别、年龄、地域、婚否、家庭、职业等。

然后将这些特征按逻辑顺序组合,勾勒出一个用户群体的画像,比如来自三四线城市的25~30岁的宝妈。

2)行为习惯与兴趣喜好

用户的基础信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兴趣喜好,比如上班族会在7-9点(上班通勤期间)玩手机,初高中生在21点(晚自习放学)后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提升,年轻女性群体普遍偏爱美妆穿搭,中年男性更关心养生与时政。

恰逢其时投其所好是我们提高转化效率的关键手段,在正确时间(用户刚需时间、用户闲暇时间)以正确方式(用户感兴趣的方式)出现在用户面前,那么用户离消费下单只差一步之遥。

3)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

用户的消费意愿决定转化金额的下限,如果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有消费意愿,只需要合理的触达手段,我们就能让用户产生首单消费。

用户的消费能力决定转化成交金额的上限,即便一个用户消费意愿再强烈,最终他的消费金额一定是和消费能力正相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困惑,我们只需要让用户超前消费就可以提高消费能力。这样的观念是违背职业道德的,大多数超前消费行为是以损害用户未来利益为代价,这份代价在用户群体越弱势时越沉重。

比如2021年新闻爆出某些在线教育机构的销售人员,明知用户消费能力不足,依旧利用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诱导这些用户开通花呗、信用卡等手段完成几千甚至上万元一单的课程消费。


这样的行为或许能完成业绩指标,但我们需要谨记用户增长的本质决不是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去收割韭菜,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

4.2 what:匹配用户需求

转化的本质是通过发现并解决用户需求而获得收益。我们需要清楚两点:用户需要什么?产品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

让我们以售卖空气炸锅为例,讨论如何理解这两个问题:

用户核心需求肯定不是空气炸锅本身,而是空气炸锅带给人们的功效——”以无油的健康方式吃上传统油炸风味的食物。正是空气炸锅解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与口腹之欲的平衡难题,才被人们需要。


注:空气炸锅的原理,利用空气替代原本煎锅里的热油,让食物变熟;同时热空气还吹走了食物表层的水分,使食材达到近似油炸的效果。

搞清楚这个逻辑后,在转化时我们只需要将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匹配,主要强调非油炸、健康、油炸风味这些产品功能,向用户突出空气炸锅能为你带来健康生活的同时,你还能享受美味而非你需要一个空气炸锅

4.3 why:放大差异化卖点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在市面上一定有同类竞品,且在核心卖点上与我们相差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而非其他竞品?

一般来说,我们从以下 3 个维度挖掘差异化卖点:


产品

我们的空气炸锅具备竞品没有的功能,造型设计更好,使用体验更人性化等等......

价格

我们的价格更便宜、还有赠品等等......

服务

我们的售后服务更人性化、服务时间更长等等......

4.4 when:设置正确的时间节点

你不会在吃饱的时候想美食,也不会在忙碌的时候看广告。

我们需要清楚:

用户什么时候有需求?

用户什么时候有时间?

空气炸锅的理念,更多是迎合健康低脂生活的年轻群体,他们对于空气炸锅的需求来源如下图所示: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用户在深夜、节假日的时候,正值用户需求高峰期,适合触达用户进行空气炸锅的宣传与售卖。

另一方面,深夜与节假日正是用户有闲暇时间的时候,这个时候进行触达,用户看见的几率更大。

综合下来,深夜与节假日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开展转化动作的大好时机。

4.5 where:搭建转化场景

在转化用户前,先为用户搭建好转化场景。

转化场景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并强化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需求解决方案

我们计划在周五晚上为用户推送一篇公众号文章,售卖新款空气炸锅,卖点之一是次日达服务。

如果没有转化场景,这篇文章将是通篇介绍空气炸锅有多值得购买。

如果搭建转化场景后,先通过场景描述正在减肥的小A,在一周高强度社畜生活结束后,周末想吃炸鸡犒劳自己。

A的生理需求与心理追求的矛盾在此刻被放大,阅读文章的用户将自然代入小A的角色,既能低脂健康,又能吃上炸物的需求就被自然唤醒了。

此时我们再将解决方案空气炸锅引出,依次介绍卖点,尤其突出次日达的服务,用户下单的几率将远高于没有转化场景的情况。

我曾在实习的时候,用故事场景>>>唤醒需求>>>引出产品,卖点放大>>>引导消费的转化场景搭建方式,策划出10w+的条漫软文,最终实现了9%的领券转化率(同类硬广文章仅为2%)。

五、具体转化方法论

通过前面介绍的基础认知、转化思路、转化原则的铺垫,具体的转化落地方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们现在只需要将这些理论像搭积木的方式一样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出实际的落地方案。


5.1 如何扩大用户规模?

在第2篇第5节至第2篇第8节已做细致讲解,故本节不作赘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蓝字跳转。

2篇 第5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导流拉新篇

2篇第6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裂变拉新篇(上)

2篇第7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裂变拉新篇(中)

2篇第8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裂变拉新篇(下)

5.2 如何增加触达用户次数?

方案一:更多资源位

根据whatwhere原则,分析用户信息,利用更多资源位为用户搭建转化场景。

其中,关于更多资源位,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是更多横向(种类)的资源位

我们需要将转化视野放大到整个微信流量池,让公众号、企微号、社群等每个场景都植入用户转化路径,充分发挥每个场景的特点。

具体案例:

我在操盘私域流量池时,将流量划分为裂变、分发、转化三个主要环节,将流量场景划分为公域(自有)流量池、公众号、企微号、社群四个场景。


利用工具化功能的公众号作为流量承接的入口,通过各资源位实现流量的三个环节:

  • 利用任务宝工具完成流量裂变,比如利用资源位推广裂变活动
  • 将流量分发到企微号、社群进行更有温度、更多元化的用户运营
  • 对流量的第一次转化,比如利用资源位推广产品营销信息

当流量进入到社群、企微号后,继续通过场景下的资源位进行用户运营动作,比如社群打卡、话题讨论等,进一步强化用户信任与放大用户需求,然后进行流量的第二次转化。

最后,又会通过新的文章内容或者活动,将社群、企微号的用户吸引回到公众号,实现流量循环,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为了清晰简单地呈现流量路径,该步骤未在图中显示)。

二是更多纵向(数量)的资源位

增加每个场景下的同类资源位数量比如公众号文章原来每次推送数量为头条*1+次条*2,变为头条*1+次条*4,又或者企微号的延时消息推送条数原来为2条,现在改变为3~4条。

当然具体情况,应该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由于人力不足,无法增加文章条数,你可以转变为增加延时消息推送的条数。

方案二:差异化的转化场景

我们讲增加资源位数量,从而增加触达用户次数,但这不是指将同质信息重复推送给用户

举个反例,有的运营为了省事,将一个产品卖点(限时优惠专属福利等)在各个资源位反复推送(甚至一字不改),极其打扰用户。

根据whowhatwhere原则,我们应该分析用户每个场景下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资源位搭建差异化的转化场景。

具体案例:

当我们添加完美日记的企微号小完子后,会收到4条消息(2条即时消息+2条延时消息),如下图所示:


从用户视角来看:

我刚加企微号为好友时,第一需求肯定是搞清楚你是谁?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

在知道你是谁、确定你能为我带来价值后,我才会相信你接下来的发言,才会显现我真正的需求。

从运营视角来看:

第一步,小完子利用即时消息作自我介绍能第一时间解决用户疑问,快速建立账号人设;

第二步,采取福利群预告+延时消息邀请用户进群的动作,引导用户进福利群。

相比于即时消息直接邀请用户进群,这么做的好处在于:

筛选真正有意向的精准用户入群(不精准的用户不太可能等待进群),这有利于后续的群运营。因为愿意等待的用户,说明对福利群更感兴趣,更容易留存与转化。

所以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用户的转化,小完子用了两个资源位,搭建了不同的场景,依次解决了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需求问题,才让真正的用户进群,否则进群的用户只是无意义的流量数字。

5.3 如何提高环节效率?

环节效率包括触达环节效率、转化环节效率。不管是哪种环节,效率欠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种:

1.      用户没看见,所以不行动

2.      用户看见了,但是不想动

前者大多体现为我们的推送时间节点与用户行为习惯不匹配,后者则是我们的推送内容与用户需求或者关注点不匹配。

方案一:正确的时间点

根据whowhen原则,分析用户基础信息,在正确的时间点,进行用户触达。

具体案例:

周中针对高中生进行社群、企微号等场景的消息推送时,推送时间由18-19点更改为20-21点(高中生晚自习放学后),当然还需要结合用户所在地域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部分地区不上晚自习,或者晚自习时间延长或缩短)。

方案二:打动人的转化内容

根据whatwhywhere原则,分析用户核心需求,撰写各个环节的转化内容,将转化内容从卖点罗列,按头安利改为搭建场景,种草安利

具体案例:

之前利用公众号的消息推送资源位对高中生群体做转化时,我总结了一个经验:

高中生想报学科类课程,课程本身并非其核心需求,课程背后的快速提分才是其核心需求。

接下来看看两版文案:


初版文案围绕课程,全程堆砌对用户并无意义的卖点,给人一种按头安利的不适感;

修改版文案围绕用户,全程通过唤醒需求>>>指出痛点问题>>>给予解决方案>>>卖点解释>>>引导用户选择身份>>>刺激行动,给人一种雪中送碳的舒适感。

最后的转化数据显示,修改版文案的转化效率明显高出初版文案。

结语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基础认知、转化思路、转化方法论、具体转化方案逐步构建一套完整转化问题解决体系,这套体系能帮助大家在工作中更清晰快速地定位与解决转化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这套体系并非万能模板。实际工作中我们面对的转化问题、拥有的资源都有所不同,建议大家不要受限于这套体系。

大家应该在这套体系之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断拓展边界,才能更好地解决转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