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了微信流量池转化相关的基础知识,本节我们将介绍微信流量池的转化思路、转化原则以及具体方法论。
三、微信流量池的转化思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转化问题。如果只掌握具体方法论,就像考试只背一道题的答案,一旦换个题型包装就束手无策。
先理清转化思路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你能更快速将实际问题归纳分类,然后清晰地看到解决方向,另一方面你还能产生多种解决方案。
根据转化公式,转化金额 = 订单数 * 客单价。我们可以继续拆解这个公式,找到运营可以提效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客单价是相对稳定且无法调整的因素,我们无法围绕客单价做太多调整动作。
于是我们围绕订单数进行公式拆解:
订单数 = 意向用户数 * 下单率 * 下单次数。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微信流量池的转化因素可以总结为三个核心词:人数、次数、效率。
因此,微信流量池的转化思路可以概括为扩大用户规模、增加触达用户次数、提升环节效率。
四、微信流量池的转化原则
如何开展微信流量池的转化工作?我自己总结了 5 个原则:
4.1 who:找准用户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以下 3 类用户信息:
1)用户基础信息
你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法,得到用户的基础信息:性别、年龄、地域、婚否、家庭、职业等。
然后将这些特征按逻辑顺序组合,勾勒出一个用户群体的画像,比如来自三四线城市的25~30岁的宝妈。
2)行为习惯与兴趣喜好
用户的基础信息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兴趣喜好,比如上班族会在7-9点(上班通勤期间)玩手机,初高中生在21点(晚自习放学)后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提升,年轻女性群体普遍偏爱美妆穿搭,中年男性更关心养生与时政。
“恰逢其时”与“投其所好”是我们提高转化效率的关键手段,在正确时间(用户刚需时间、用户闲暇时间)以正确方式(用户感兴趣的方式)出现在用户面前,那么用户离消费下单只差一步之遥。
3)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
用户的消费意愿决定转化金额的下限,如果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有消费意愿,只需要合理的触达手段,我们就能让用户产生首单消费。
用户的消费能力决定转化成交金额的上限,即便一个用户消费意愿再强烈,最终他的消费金额一定是和消费能力正相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困惑,“我们只需要让用户超前消费就可以提高消费能力”。这样的观念是违背职业道德的,大多数超前消费行为是以损害用户未来利益为代价,这份代价在用户群体越弱势时越沉重。
比如2021年新闻爆出某些在线教育机构的销售人员,明知用户消费能力不足,依旧利用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诱导这些用户开通花呗、信用卡等手段完成几千甚至上万元一单的课程消费。
这样的行为或许能完成业绩指标,但我们需要谨记用户增长的本质决不是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去收割“韭菜”,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
4.2 what:匹配用户需求
转化的本质是通过发现并解决用户需求而获得收益。我们需要清楚两点:用户需要什么?产品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
让我们以售卖空气炸锅为例,讨论如何理解这两个问题:
用户核心需求肯定不是空气炸锅本身,而是空气炸锅带给人们的功效——”以无油的健康方式吃上传统油炸风味的食物“。正是空气炸锅解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与口腹之欲的平衡难题,才被人们需要。
注:空气炸锅的原理,利用空气替代原本煎锅里的热油,让食物变熟;同时热空气还吹走了食物表层的水分,使食材达到近似油炸的效果。
搞清楚这个逻辑后,在转化时我们只需要将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匹配,主要强调”非油炸、健康、油炸风味“这些产品功能,向用户突出“空气炸锅能为你带来健康生活的同时,你还能享受美味”而非“你需要一个空气炸锅”。
4.3 why:放大差异化卖点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在市面上一定有同类竞品,且在核心卖点上与我们相差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而非其他竞品?
一般来说,我们从以下 3 个维度挖掘差异化卖点:
产品
我们的空气炸锅具备竞品没有的功能,造型设计更好,使用体验更人性化等等......
价格
我们的价格更便宜、还有赠品等等......
服务
我们的售后服务更人性化、服务时间更长等等......
4.4 when:设置正确的时间节点
你不会在吃饱的时候想美食,也不会在忙碌的时候看广告。
我们需要清楚:
用户什么时候有需求?
用户什么时候有时间?
空气炸锅的理念,更多是迎合”健康低脂生活“的年轻群体,他们对于空气炸锅的需求来源如下图所示: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用户在深夜、节假日的时候,正值用户需求高峰期,适合触达用户进行空气炸锅的宣传与售卖。
另一方面,深夜与节假日正是用户有闲暇时间的时候,这个时候进行触达,用户看见的几率更大。
综合下来,深夜与节假日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开展转化动作的大好时机。
4.5 where:搭建转化场景
在转化用户前,先为用户搭建好转化场景。
转化场景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并强化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需求解决方案。
我们计划在周五晚上为用户推送一篇公众号文章,售卖新款空气炸锅,卖点之一是次日达服务。
如果没有转化场景,这篇文章将是通篇介绍空气炸锅有多值得购买。
如果搭建转化场景后,先通过场景描述正在减肥的小A,在一周高强度社畜生活结束后,周末想吃炸鸡犒劳自己。
小A的生理需求与心理追求的矛盾在此刻被放大,阅读文章的用户将自然代入小A的角色,”既能低脂健康,又能吃上炸物“的需求就被自然唤醒了。
此时我们再将解决方案”空气炸锅“引出,依次介绍卖点,尤其突出次日达的服务,用户下单的几率将远高于没有转化场景的情况。
五、具体转化方法论
通过前面介绍的基础认知、转化思路、转化原则的铺垫,具体的转化落地方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们现在只需要将这些理论像搭积木的方式一样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出实际的落地方案。
5.1 如何扩大用户规模?
在第2篇第5节至第2篇第8节已做细致讲解,故本节不作赘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点击下方蓝字跳转。
第2篇 第5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导流拉新篇
第2篇第6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裂变拉新篇(上)
第2篇第7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裂变拉新篇(中)
第2篇第8节:如何搭建微信流量池——裂变拉新篇(下)
5.2 如何增加触达用户次数?
方案一:更多资源位
根据what、where原则,分析用户信息,利用“更多资源位”为用户搭建转化场景。
其中,关于“更多资源位”,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是更多横向(种类)的资源位
我们需要将转化视野放大到整个微信流量池,让公众号、企微号、社群等每个场景都植入用户转化路径,充分发挥每个场景的特点。
具体案例:
我在操盘私域流量池时,将流量划分为裂变、分发、转化三个主要环节,将流量场景划分为公域(自有)流量池、公众号、企微号、社群四个场景。
利用工具化功能的公众号作为流量承接的入口,通过各资源位实现流量的三个环节:
- 利用任务宝工具完成流量裂变,比如利用资源位推广裂变活动
- 将流量分发到企微号、社群进行更有温度、更多元化的用户运营
- 对流量的第一次转化,比如利用资源位推广产品营销信息
当流量进入到社群、企微号后,继续通过场景下的资源位进行用户运营动作,比如社群打卡、话题讨论等,进一步强化用户信任与放大用户需求,然后进行流量的第二次转化。
最后,又会通过新的文章内容或者活动,将社群、企微号的用户吸引回到公众号,实现流量循环,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为了清晰简单地呈现流量路径,该步骤未在图中显示)。
二是更多纵向(数量)的资源位
增加每个场景下的同类资源位数量,比如公众号文章原来每次推送数量为头条*1+次条*2,变为头条*1+次条*4,又或者企微号的延时消息推送条数原来为2条,现在改变为3~4条。
方案二:差异化的转化场景
我们讲增加资源位数量,从而增加触达用户次数,但这不是指将“同质信息重复推送给用户”。
举个反例,有的运营为了省事,将一个产品卖点(”限时优惠“、”专属福利“等)在各个资源位反复推送(甚至一字不改),极其打扰用户。
根据who、what及where原则,我们应该分析用户每个场景下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资源位搭建差异化的转化场景。
具体案例:
当我们添加完美日记的企微号”小完子“后,会收到4条消息(2条即时消息+2条延时消息),如下图所示:
从用户视角来看:
我刚加企微号为好友时,第一需求肯定是搞清楚“你是谁?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
在知道你是谁、确定你能为我带来价值后,我才会相信你接下来的发言,才会显现我真正的需求。
从运营视角来看:
第一步,“小完子”利用即时消息作自我介绍能第一时间解决用户疑问,快速建立账号人设;
第二步,采取福利群预告+延时消息邀请用户进群的动作,引导用户进福利群。
相比于即时消息直接邀请用户进群,这么做的好处在于:
筛选真正有意向的精准用户入群(不精准的用户不太可能等待进群),这有利于后续的群运营。因为愿意等待的用户,说明对福利群更感兴趣,更容易留存与转化。
5.3 如何提高环节效率?
环节效率包括触达环节效率、转化环节效率。不管是哪种环节,效率欠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种:
1. 用户没看见,所以不行动
2. 用户看见了,但是不想动
前者大多体现为我们的推送时间节点与用户行为习惯不匹配,后者则是我们的推送内容与用户需求或者关注点不匹配。
方案一:正确的时间点
根据who和when原则,分析用户基础信息,在正确的时间点,进行用户触达。
具体案例:
周中针对高中生进行社群、企微号等场景的消息推送时,推送时间由18-19点更改为20-21点(高中生晚自习放学后),当然还需要结合用户所在地域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部分地区不上晚自习,或者晚自习时间延长或缩短)。
方案二:打动人的转化内容
根据what、why及where原则,分析用户核心需求,撰写各个环节的转化内容,将转化内容从”卖点罗列,按头安利“改为”搭建场景,种草安利“。
具体案例:
之前利用公众号的消息推送资源位对高中生群体做转化时,我总结了一个经验:
高中生想报学科类课程,课程本身并非其核心需求,课程背后的”快速提分“才是其核心需求。
接下来看看两版文案:
初版文案围绕课程,全程堆砌对用户并无意义的卖点,给人一种”按头安利“的不适感;
修改版文案围绕用户,全程通过”唤醒需求>>>指出痛点问题>>>给予解决方案>>>卖点解释>>>引导用户选择身份>>>刺激行动“,给人一种”雪中送碳“的舒适感。
结语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基础认知、转化思路、转化方法论、具体转化方案逐步构建一套完整转化问题解决体系,这套体系能帮助大家在工作中更清晰快速地定位与解决转化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这套体系并非万能模板。实际工作中我们面对的转化问题、拥有的资源都有所不同,建议大家不要受限于这套体系。
大家应该在这套体系之上,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断拓展边界,才能更好地解决转化问题。